考研:马原考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52653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马原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研:马原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研:马原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考研:马原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马原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马原考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 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 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 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 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 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2、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 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 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 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 实的可能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 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 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

3、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 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 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 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 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 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

4、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 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 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 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 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去伪

5、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 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 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 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 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 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

6、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 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 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 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 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 “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关于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 的实践观念。理论

7、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 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 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内在 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 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 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 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

8、力量。三、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主要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 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 指导。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 的说明。预见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 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 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 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

9、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 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 现在: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 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 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 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意志对人的认识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 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 顶点。”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

10、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 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 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 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 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 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 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 划清了界限。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

11、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 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 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 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 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 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

12、国建设社 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 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 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 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 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五、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 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 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

13、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 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 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 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 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 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思想落后于实际, 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 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人们硬要把 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就容易犯冒

14、进的错误。所 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 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 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群众中来, 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 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 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 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