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51694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鲁教.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一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以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答复(1)(2)题。-( )-(上壤退化)I(-分(降水做集中)T水土流失)- ( 卜t 1. 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A. B.C. D. 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 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C. 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地表遭到侵蚀,会导致沟谷纵横,地 表起伏大,故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水 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

2、运。答案l.D 2.B读以下图,完成34题关于该地区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B. 河网密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C. 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I).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开展水电 从图中信息看,该地区农业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 土壤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网信息及“渭河“秦岭”西安”等地理事物可判断该地区位 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是该区域的特征,黄土高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拦泥蓄水。第4题,据图中的“抽水井信息可知,该地区农业开展的制约因素是水源。 答案3.C 4.C(2021 -南京模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

3、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 果如卜表。据此完成56题。降雨量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 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5.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6.以下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

4、针叶林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解析 第5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水强度下,流失泥沙量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A.B.C.D.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第6题,结合图示表格中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可知,自然恢复植被(荒草地)的生态效益优于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耕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好,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一定优于退耕还草的生态效益,即B项正确。答案5. D 6. B读图,答复78题。1)Oo。生态环境脆弱区森林破坏。土壤侵浊京地退化fLTLTUl7.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C. 土壤侵

5、蚀和草地退化D. 土壤盐碱化8.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酸雨危害严重A.A.B.C.D.解析 第7题,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第8题,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答案7.C 8.C(2021 -江苏地理)读以下图,答复910题。9. 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A,拦沙蓄水B. 发电灌溉C. 防洪抗旱D. 调节

6、气候10. 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下,以下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选项是()A.甲一一平整土地,建设根本农田B.乙一一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一一修建梯田,开展林果基地D.T一一疏浚河道,排沙泄洪解析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第9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 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第10题,甲处是堀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 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答案 9. A 10. D二、综合题(2021上海地理,3133, 18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黄

7、土布、黄土梁和黄土堀是黄土高原的根本地貌形态。丙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 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 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根 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 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 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 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 第(1)题,图甲为黄土堀,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 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

8、沟谷的长条状高地, 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卯,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 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血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 黄土墟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加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 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有 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堀、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弟。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 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 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堀:黄土堀在持久

9、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 冲沟进一步开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 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昴。(2) 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墟、梁、弟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 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 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 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

10、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 层。(任答一点即可)11.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 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根 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约12万平方千米。以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以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I ) 和平面排列示意图(II)。(1) 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2) 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开展有哪些区位优势?(3)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

11、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4) 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清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 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需要 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与否皆可。假设赞成,那么结合鱼鳞坑的图示可知,能 拦截地表径流,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假设不赞成,那么根据示意图中的引水沟可判断, 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答案(1)地表覆盖若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 暴雨等。(2) 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 国家政策支持。(3) 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 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4) 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水土,修养水源。(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 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