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515982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夔词中柳意象浅析 陈龙开 内容摘要:在姜夔流传下来不多的词作中,写到柳的作品比较多,柳可能是作者随笔一提的之物,但却衬托了词人意欲表达之情;柳可能也是作者着意描写的对象,它可是深深寄托了词人对爱情与青春的美好怀念。总之,柳与词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关键词: 姜夔 词 柳柳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且表现力极强的意象之物,“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结合物” 1,因其婀娜多姿的身形、婆娑起舞的动态之美以及飞絮的轻灵和游弋不定,契合了人类的许多共同特征而千百年来成为诗人所讴歌、吟诵的对象,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文人墨客通过咏柳、诵柳,以寄托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身世的沉浮之叹,而柳这一

2、客观意象正好迎合了诗人浓烈的情感,成功地展示了诗人们的情感波动以及内心世界。故柳意蕴至六朝的定型,到唐代的大量运用,已成为诗人们割舍不下的物象。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笔下,柳更是他感情的寄托,内心的写照。在他所流传下来不多的词作品中,作者写柳或提到柳的作品都占了三分之一。柳不仅仅成为了词人眼中的景,更是他生活、情感中一种情缘的夙结。姜夔词的风格是点到即止,留有余地,形成一种隐晦其旨、含蓄其意的特点。2在物象的描写上,他通过多重的时空交叉和空间地点的不停转换以及虚实结合的交替变换来安排结构,故柳物象在其笔下也成为了虚虚实实的意象,饱含着无穷的寓意。作者无意着柳,可柳却愈增其情,徒添了一份伤时怀古的沧桑

3、之感;作者寓情于柳,怀念中欲留住当年那份可贵的青春与美好的爱情,可最后留下的只是凄凉与伤悲罢了。一、润柳增情经过姜夔笔下的柳已不再是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他已融注了词人深深的情感,柳成为了词人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之物,同时也是词人情感的寄托,白石道人的词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种“柳情节”。作者在创作中,无意间填写下了柳这一意象,可能有时柳并无太多的意蕴,只是起到了衬托之用。例如,他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3这首词是作者公元1187年冬天,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县)时所作。作者生前平时最

4、心仪的是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吴松正好是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这首词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怀古正是伤今,参差舞动的残柳本身纤弱,那堪又残,然而仍舞之不已。这一“残柳”的意象加之“参差舞”的动态,构成了一副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的意境。凭栏怀古、感时伤今的无穷哀叹,在这一残柳的咏叹下更是让读者不能自止。柳被作者润上了一“残”,且是“参差”之态,苍凉的意蕴伴随着“残柳”的舞动衬托了怀古的凄凉。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是姜夔步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之韵以和: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

5、,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3词人借古人古事以颂稼轩,通过赞扬稼轩来寄托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词上阕由楼前风景起兴,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领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下阕多次运用历史典故来塑造辛弃疾这个英雄形象,并在这个众望所归的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里的“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中“柳”意象不是现实中的柳,是词人借用典故的化身,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不禁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6、因而攀援枝条,至于下泪。姜夔借用恒温的典故来想象稼轩的心理以寄托自己心中同样迫切的愿望。故柳在这是词人的一种假借,含蓄婉转地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湘月中的“柳”更是衬托了月下词人无限的思乡之情。词人在奔波劳碌之际,无暇亲近山川胜景,终有一次与家人在友人的邀请下一同泛舟游江。游玩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尽兴之余又徒添了一份思乡的伤感。清幽的景色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下,显得更加的风姿别具、迷离浑化、耐人寻味。在这份清幽的景色中,柳还是被词人情不自禁地纳入进来,且是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的“萧萧暗柳”,这大自然所显现的秋的信息不正是引发词人怀念故土情思的导火索嘛。这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手法,也正是姜夔词作的特点

7、。 二、寓柳作留 姜夔词中不仅会情不自禁地写下柳这个意象作为情感的衬托,同时也赋予了柳深刻的内涵。早在诗经中柳枝依依之貌似知惜别,人们便从中看出了分离不舍之意,于是自然之柳与人世情感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汉魏六朝柳意象的定型。汉晋歌诗将柳意象则细化、明确了,由惜别而苦留、而伤离、而离恨,柳意象的情感表现空间不断地拓展,蕴涵也不断地加深。4在后来的唐宋诗词中,我们可见柳的蕴意不断地被表现、被强调甚至拓宽。在姜夔词中,柳与他已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尤其是他那些描写合肥情事的词中,柳更是少不了的意象,这或许是词人对当年那份不舍的情感的一种留念方式,或者是他对已逝去的青春的一种怀念与挽留。 姜夔的

8、一生屡试不第,可谓困踬场屋,生活的困顿潦倒迫使他转徙江湖,然人格却孤高清俊,从不趋炎附势;作品的风格如同他的为人一样,轻灵雅致。对于创作与音乐他都致力于完美并执着追求,对于爱情他也是如此痴情。在他的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对爱情的怀念,尤其是合肥的那段刻骨铭心却有缘无分的爱情,可也是他一生的遗憾,这份感情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他的琵琶仙记载了昔年与合肥那位妓女的旧情。当时也正值词人二十余岁青春年华之际,对于佳人的留恋更是魂牵梦绕,可等他错过再欲追寻时,佳人已杳,词人只能“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然再次在这物是人非之地,恍若佳人正还似健在,只惜有女子恍似罢了。合肥在词人的笔下本

9、就是遍植柳树,那丝丝摆动的柳树此时不正在牵动着姜夔“三生情愫”吗?于是三首咏柳的唐诗被词人引用改装,漫天飞花的杨柳都赋了词人的一襟芳思,杨柳那千万缕起舞回雪处好似与佳人相会的情景,最后柳絮的飞花却也是渐淡渐远,西出阳关矣。词人与佳人的爱情只能在这杨柳的依依惜别下淡去。淡黄柳也是词人另一首记合肥情事的词: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3这首词是词人在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

10、寄居合肥时所作,写了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寄居异乡的惆怅,同时又是对过去曾经爱情的怀念。“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再现出柳色之可爱,江南多柳,于是“旧相识”唯杨柳。那么,在这杨柳依依之地,词人携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想起了曾经的美好,可那也只是曾经的昙花一现,如今只怕醉不成欢惨将别,春亦成秋,转添愁绪。这里的柳又牵动词人心中那根不

11、舍的琴弦,合肥多种柳,那魂牵梦绕的佳人正住在这多柳的地方,冥冥之中词人与佳人以及柳都种下了不解的情愫。柳亦即留,留住佳人,留住词人美好的爱情。 姜夔许多写到柳的词,大都与合肥的情事有关,比如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一萼红(古城阴)、惜红衣(簟枕邀凉)等等,都记载了词人至情至真的爱。关于词人在合肥的这段情事没有在任何一首作品中清晰完整地讲述过,直至现代著名学者、词学家夏承焘才在他的合肥词事考中考证出来,并将这段情缘称为“合肥情事”。5那么,柳在词人的“合肥情事”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意象,但凡姜夔咏柳都与怀念合肥女子有关,柳与他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三、总结 姜夔把自己生活的际遇以及情感的述说都寄

12、托在了柳这一意象中,使得他笔下的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一种包含着人生普遍情感的艺术符号。姜夔可谓把自己的灵魂赋予了所咏的景物、事物或者历史人物,使它们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同时又把它们提炼到很高的角度,脱离现实的处境,幻化出虚实的意境,使读者产生一种虚无、朦胧之感,同时又被现实的凄凉所拉回,在这种若即若离之间徘徊、回味。他的咏柳诗在南宋这样一个濒临灭亡的朝代,能独树一帜,把柳的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不乏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许柳在他的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尽的沧桑与凄凉以及那曾经的青春与佳人已经被词人冠上了柳的名号,看到那婀娜多姿的垂柳、漫天飘絮的飞花甚至参差舞动的残柳,似乎好比饱含了他无尽的情思。词人伴着这种柳的情缘走完自己的一生。参考文献:1文学百科大辞典 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2尹占华,朱连华姜夔词的距离感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杜子庄选注姜白石诗词 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李菁论柳意象在六朝诗歌中的生成定型 J学海,2011,(1)5张晖姜夔,忘不了“合肥情事”J环球人物,201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