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51075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第一节 现代外语教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观与现代观(一)现代外语教学思想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现代外语教学思想演变的萌芽期(19世纪末以前)。语法翻译法成为现代语言教学初期的必然选择。语法翻译法最初的误区在其语言学基础“一切语言都起源于同一语言”。它假想母语和外语之间能实现“等值翻译”。(2)现代外语教学思想蜕变及外语教学的发展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在外语教学思想的发展期,直接法和听说法应运而生。(3)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成熟表现在对语言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认知、思考与实践运用。语言学家从理性角度分析语言

2、:人掌握语言不仅仅是“刺激-反应”的认知过程,而应该借助思维来总结规则,用规则推倒、转换、生成新的句子, “认知法”由此产生。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是有意义的交际工具” 此时,英国的语言学家创立了“交际法”。从20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世界外语教学的研究进入了后教学法(Post Method)研究阶段。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拘泥于对于方法本身的探求。从单一的探索教学法的时代进入到对于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环境、教学过程的探讨。后教学法研究要求我们探究各种教学法,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强弱所在,吸收精华,去其积弊,结合实际,为我所用。第二节 语言观与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二)人

3、们对语言的认知与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1970至1976年,这是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无序期。1976至1980年,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步入理性的轨道,“语法翻译法”是这一阶段外语教学唯一的方法选择。1980至1989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此时,诞生于美国的“听说法”成为我国教学法领域的首选,取代传统的“语法翻译法”。1990至2003年,是中国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成熟的一个时期。1990至2000年,人们对交际法教学思想的理解日益成熟,这一时期凸现语言功能的“功能教学法”使交际思想得到广泛落实,通过对教学形式的量化和生活化来强化交际教学,形式上量化

4、体现为“五步教学法”。2001至2003年,交际教学的另一个分支-任务型教学法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和推广。任务型教学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语言是用来做事情的工具,语言用来解决课堂内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程序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集体化。第三节 对中国产生过影响的教学法流派1、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对近代和当代语言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达数十年,语法翻译法也叫古典法,它曾经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文而得名。(1)语法翻译法以翻译作为手段来处理课文教学课堂上用母语来组织教

5、学,用外语或母语来回答问题,将课文逐句翻译成本族语。操作模式:上课之初,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要求朗读课文中的几行文字,然后将所读的内容逐句译成汉语。当学生阅读完段落并将其翻译为母语之后,学生举手就所存在的问题提问,老师回答,讲解或造句示范。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开始讲解课文中重要的语法点,要求学生背记规则。接着做课文后的练习题,练习的内容就课文设计的问题进行书面答问,如英汉、汉英翻译练习,填空选择练习等。培养学生阅读外语原文的能力。(2) 用演绎法处理语法教师先告诉学生语法结构,要求学生背诵法规则和例句。而对语法知识的学习,研究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归纳法讲语法比用演绎法更为有效。在归纳

6、法的使用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成分更多一些。教师先给学生大量的例子,然后让他们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为了加强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3)通过母语和外语之间的比较来理解抽象词汇、句子意义和句法结构。尽管语法教学已成历史,但其中包含的翻译、演绎等教学技巧对目前的英语教学仍然能产生一定的作用。2、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直接法于20世纪初在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产生。针对语法翻译法训练出的“聋哑英语”,“直接法”要求掌握活的语言,口语应居领先地位。实际操作这种方法时,不借助母语来组织教学,不使用翻译为手段,教学之初,通过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画、肢体语言等,来呈现词汇并组织

7、和讲解教学内容。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后,还可以通过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等手段来解释词义。最后直接用外语讲解外语,在外语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用外语进行思维,强调通过模仿、下意识的感知、重复、在自然环境或情景中习得语言,就像小孩说母语那样学外语,最终达到表达自动化的程度。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强调英语思维,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口头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它忽视本族语的正面作用,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和时间的浪费,将外语学习与本族语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语法的作用,过早强调活用语言,机械地模仿、记忆语言,容易造成囫囵吞枣式的僵化学习,学生不能够触类旁通并活用语言。 3、听说法(the Audio-l

8、ingual Method)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为了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美军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最初被称为战争应急法(the Army Method)。它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和行为主义心理(Behaviorist Psychology),因此听说法又称为结构法(the Structural Method)。听说法的训练策略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阶段侧重;句子中心,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听说法的创立者认为语言习惯的形成过程犹如人训练动物,教语言不是教语言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反复使用语言,形成一套

9、语言表达习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教学是一个“刺激反馈巩固(奖励)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由下列因素构成:以句子为单位的认知刺激、以模仿为主要手段的学习反馈、以重复转换为技巧的巩固练习、以表扬刺激为诱饵的流利表达、形成脱口而出的语言习惯。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可总结为“十八字令”,即“示范模仿重复替换转换角色扮演强化(奖励)(形成)习惯”。听说法的教学操练技巧大致有:(1)分角色对话:通过两个人之间的小对话来开始新课教学,要求学生模仿并记忆对话,接着老师扮演对话中的一个角色,全体同学共同扮演另一个角色。当学生基本熟悉一个角色的对话词后,与老师进行角色交换,又开始熟记另

10、一角色的台词。然后全班一分为二,进行分角色对话。基本记住对话后,配对进行对话表演。(2)链式操练:老师通过向某个学生提问或致问候来开始链式操练的第一个环节,该生做出反馈之后,转身向身后的同学提问或问候,这个同学反馈后,像第一个同学那样转身提问或问候,如此类推,形成一个连续性的链式操练。(3)转换操练(Transformation Drill):老师给学生一个句子,例如一个肯定句,要求他们将这个句子转换成一个否定句或疑问句,有时也可能要求他们将某种结构的句子转换为意义相同的另一种结构的句子,这种转换称为句子结构转换或AB句转换。(4)完成对话:给学生一段留有很多空缺的对话,要求学生填写对话中所缺

11、的词语。(5)“连珠炮”问答操练:老师快速提问,要求学生快速回答。(6)转换练习 。4、交际教学途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因其存在的很多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在20世纪的70年代,欧洲人威尔金斯(D.A.Wilkins)创立新的教学法流派,即交际法教学途径,以满足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培养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交际教育法体系中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有两个分支,即“功能意念交际法”和“任务型交际法”。语言的功能指通过语言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例如道歉、问候、询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等;意念则指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说的内容或者说一个句子

12、所包含的若干意义单位,例如方位、地点、时间等。借用同一个句式来说明二者的区别。例如Have you got any milk,询问情况是该句的功能,有没有牛奶是该句的意念。英国的语言学家曾将语言分为三大宏观功能,分别是:语言具有交际功能,通过语言的交际与人相处,表达一定的社会关系;语言具有工具性功能,语言用来做事,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语言具有语篇功能,使口笔头语篇连贯得体。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个分支,是交际教学思想的又一个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坚持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学习活动过程本身与学习语言的目标同样重要。教学总结:在现实中,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完完全全采用某一教学法,而是要根据教学环境和

13、状况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即吸收各家之长,演变出最适合自己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七年级的学生在传达词汇项目的意思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直接法、翻译法及情境法的一些技巧都可以用上。对形象的东西用图、实物或肢体语言表达,抽象概念借助母语翻译,如果有可能,有些单词可在情境中呈现,还可以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等知识和线索让学生自己猜测生词的意思,这又体现了认知法的某些特点。即使我们采用任务型教学,试图让学生“在用中学”,但是如果某个影响理解语言材料的生词构成了完成任务的障碍,我们就应该借助其他教学方法。五、思考题1、英国的语言学家将语言分为哪三大宏观功能?2、语言的功能和意念分别指什么?3、简要说明“任务型

14、教学法”与“五步教学法”的根本性区别。4、谈谈你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综合采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并说明它们的利弊。第三章 英语教学行动中的策略运用 (一)教学策略的界定 (课本P61)1教学策略的界定 (学习要求:知道 )教学策略就是老师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知,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各种不同的教学要素及相互关系,运用直觉创造,确立教学的基本思路,并根据未来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确定阶段性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确定组织形式,合理选择、组合设计教学的具体方法与实施步骤,使个人对教学的独到见解及相关才艺在教学方案中得到体现

15、,教学从而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灵活性、艺术性和可塑性。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之间的辨证关系 (明确)教学策略具有宏观意义,产生对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理性思考。策略能表现一名教师基本的和创新的教学思路,体现其个人智慧、经验和对教学全方位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反思。教学策略在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具有宏观控制和决策指导的双重作用,但教学策略并不能与具体的方法画等号。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主要构成内容,但教学策略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它是对教学具体行动整体的考虑和规划,而教学方法则注重对教学过程的

16、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在策略导向的基础上,老师将学习方法研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以策略筛教法。例如课文教学中对语言知识教学的策略之一是“循环有序,多点侧重”。根据这一策略,老师对教学的安排就体现在“多点、循环”这四个字上,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形成“分课分步按难易侧重,分单元论课按技能分项侧重,小循环分课题按内容侧重,大循环考前按知识分块侧重,学年按知识体系分段侧重” ,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就会出现“回想学习法”、“螺旋上升学习法”等。(二)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行动方法(课本P76)1、行动策略之一:教学激发情感,知识渗透思想(1)激发情感方法之一:挖掘教材外部的情感因素教材外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