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49473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历史必修三第2课创新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编 写】:张 雨 义【审 核】:臧 玉 峰【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能记住新儒学的内容;能说出汉武帝的重儒措施及影响。【重点与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法指导】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课前预习】儒

2、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知识清单】阅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后,小测一下你的记忆力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 ”的政策。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潜伏危机: 、土地兼并和 ,都威胁着西汉安全。(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 的发展形势,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

3、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 、 和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 , ”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 ”,提出了“ ”和“ ”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 ”、“ ”、“ ”和“仁、义、礼、智、信”即“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 ,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

4、授爵的标准。(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 、 、 、 、 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 ,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 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设立学校:汉武帝命令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的主流。【合作探究】【思考1】从“无为”到“

5、有为”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思考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思考3】汉武帝是如何推广儒学的?【思考4】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有何消极影响?【思考5】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摒弃的?情境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探究思考: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初采取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基础过关】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6、)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2.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的“独尊儒术”措施,包括( ) 兴办太学 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A B C D3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B董仲舒受官员推荐C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D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4.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

7、因为( )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5.新儒学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仁政A B c D6.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7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说明的根本问题( )A不同时期的文化有不同的命运 B政治需要决定文化的命运C对文化的态度决定政治的命运 D儒学文化时盛

8、时衰8.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指点迷津】1.“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终成正统。3.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地位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秦朝遭遇到“焚

9、书坑儒”的厄运,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4. 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知能提升】1.“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幅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2.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促使儒家思想

10、向前发展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4.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是指( )A.封建统治秩序B.封建统治原则 C.自然规律D.道家思想5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

11、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6.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太学创建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7.下列关于汉武帝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影响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B.儒学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C.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D.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要点; 2、 完成创新设计相应内容。 【本课小结】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

12、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汉武帝继位后,社会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积极推广儒学,从此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二课学案参考答案【知识清单】I 阅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后,小测一下你的记忆力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

13、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