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485102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造中国农业中国城镇化的根本出路作者:周双文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一个在所有人看来的共识问题被提出;即“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的格局,要让中国农业进入大规模化生产。” 中国的农业问题不是农民知识与技术的问题,不是投入的问题,而是产出的问题。 中国虽为一农业大国,但却以小农经济的形式存在,大而不强,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中国农业的生产单元是以家庭为主,过去虽有大户地主,但中心还是以四世同堂的家庭为单元。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农业是自给,松散、孤立的。所谓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是看天吃饭,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最典型的就是“男耕女织”。在一个小农社会,是不需要社会分工与

2、专业协作的,没有社会分工与协作,也就谈不上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就搞不起来,又何谈现代化呢?任何一个产业的现代化,首先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可能有专业化的出现。这个道理早在亚当斯密的伟著国富论中造针例子中就提出来了,正是因为专业分工,相互协作生产,才使得产量成百上千倍增加,而西方的工业革命也皆源于纺织机的分工开始。所以在历史上,因缺乏专业生产,缺失社会组织化合作,我们看不到中国哪个朝代可以通过小农经济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为此,一个在所有人看来的共识问题被提出;即“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的格局,要让中国农业进入大规模化生产。”所以,当年毛泽东建国时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是“四化

3、目标”。1958年人民公社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出现,集体化的生产方式替代了过去的小农生产,但结局是,往往美好的愿望换来的却是沉重的打击,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并没有带来大规模出产,人多力量大的逻辑在这里不仅没有获得更大的生产力,还大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力。中国农业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一号文件也多次把农业放在战略地位。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研究著作也不少,历来有无数专家学者关心,也提出过许多创见。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发展中

4、国家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农业,就要通过市场来调动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加强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技术含量,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来改造传统农业。这个逻辑当然是对的,但是不是加强技术投入,提高农民知识就可以了呢?显然并非这么简单,中国的农业问题不是农民知识与技术的问题,不是投入的问题,而是产出的问题。同样,许多学者还提倡和学习西方那种高度机械化,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要将中国的传统农业改造为像西方那样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用机器取代人,提高生产力,脱离中国落后的小农经济下的低效率生产方式。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一股

5、难以逾越的鸿沟。小时候,村里的一位农民大伯,花了高价钱买来了一台“铁牛”。他将这个“铁牛”往在田里一放,不到半个小时一亩田就轻松完工,在那样一个依靠牛拉犁的年代,半小时就解决了一个人一天的劳动量,没有一个人不说“铁牛”之好。不用吃草,不用喂食,也不用人看管,只要喝一点油,犁起田来又快又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就想,如果每户人家都有一台“铁牛”的话,那种田该多轻松呀!既然是一个高效的生产工具,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生产要素,那么农民也就没有道理不去投入。同样,使用“铁牛”的耕种方式其实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体现,让机器取代人,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这不是现代化是什么?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当我每次回到农村老家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我依然看到的是田野间中那再也熟悉不过的头戴斗笠,手拿柳条在卖力嘶吼赶牛的景象,那所谓的高效“铁牛“依然是不多见,水牛依然无法被铁牛取代。为什么农民不愿意投入生产要素去提高生产效率呢?我相信这是舒尔茨等一大批西方农业专家难以理解的中国特色,这也是那些高举现代化农业的学者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由此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中,有它固有的顽固性和持久性,这种顽固性的背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机器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造就可以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