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48457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园共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园共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园共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园共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园共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园共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园共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家园合作,共育幼儿良好习惯浅谈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孩子到了大班,语言能力相对提高了许多,因此,孩子们相互交流密切起来。每次自由活动时都乱乱的,小朋友们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都会或坐着大椅子上或站在教室的中间看着孩子们游戏。没过多久,孩子们游戏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响,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甚至追逐打闹、跑跑跳跳,有的大喊大叫等。通常,我都会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对着孩子喊几遍请宝宝们安静点,但是老师的声音有限,孩子们也听不到,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会发出这么闹的声音呢?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

2、完的话。其实孩子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爱走神在大班的孩子中非常普遍,这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这时,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方法很僵硬,只要孩子上课说话就严厉批评,或者让孩子单独坐到教室的另一边,与其他小朋友隔离,这些做法都是不妥的。这些做法往往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变本加厉地“和老师对着干”。有的老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难题推给家长,让家长严格管教孩子。分析: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发展智力、培养技能上,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表现出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行为霸道、易发生争执,不能克制自己等不

3、良行为。作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全班幼儿有这样几种情况:1.溺爱。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孩子一般是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有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上课想说话就说话,想做小动作就做小动作,这种幼儿通常规则意识淡漠,意识不到这样做会影响老师讲课和小朋友们听课。2.有的幼儿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自制力差。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比较低,表现在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甚至随意下位走动等。自控力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克服任性、随意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

4、志和能力。3.抵触老师。有时候,由于老师教育方法简单或工作不慎,对某些孩子批评、指责过多,使孩子与老师之间感情疏远,甚至反感对立,往往在纪律上表现出来。也有的幼儿希望被教师关注,故意违规。4.受逆反心理、性格气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文静一点、内向一点、胆小一点的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幼儿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魏书生老师在总结教育与习惯时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5、。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及集体活动,在课堂中,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这就要求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对在大班,特别是大班后期的孩子进行自控能力及自觉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首要做的事就是在一日活动中探寻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培养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1.老师要对幼儿加强引导,让幼儿认识规则老师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

6、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老师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同时,规则要说在活动前。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把要求提在活动前,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2.发挥幼儿主体性,参与制

7、定规则。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的和要求的合理性。一次,区域活动时孩子们大喊大叫、跑跑跳跳。因此我对他们讲,“区域活动应该怎么样呢?为什么呢?如果做不到该怎么样呢?”于是幼儿积极商议,自定出了规则:有的说应该选个小班长维持纪律;还有的说象下棋一样让吵闹的人停玩一回 因为规则是自定的,所以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在这里他们就是主人。但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能把所有规则都交给幼儿自定,但教师在制定规则时,所选用的表达方式要尽量让幼儿愉快

8、接受,尽量多说“你能做到你会”或者“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而感到高兴”。如果经常使用这样的语句,幼儿在班级生活中不会总提心吊胆,而是满怀自信地去活动,他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我们需要”等话语,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二、实践规则,形成良好的习惯性行为1.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

9、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规则的培养还要长期持久,老师和保育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老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和幼儿每天朝夕相处,在幼儿心中,教师就是他们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幼儿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如要求幼儿进午睡室后安静入睡,而教师却在里面与别人讲话,这是否成了幼儿不遵守规则的诱因呢?三、赋予权利,制约违规行为大班幼儿

10、正处于培养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也具备了相应的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我在班上设立了多种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喝茶、洗手的卫生管理员等等,使孩子多方面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的能力。四、让幼儿体验后果,学会控制。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有限,行为会反复。体验后果能帮助幼儿内化规则,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组织活动前可以与小朋友约法三章,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区域活动时,违规者将取消在这个区玩的资格;体育游戏时违规者将暂停游戏一次;

11、玩玩具时不懂得爱惜,则在一段时间不能玩这个玩具。当然这些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五、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享受遵守规则的乐趣。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规则不应让孩子感到压抑、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同时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时,各环节安排紧凑,减少幼儿闲坐、等待的时间,使幼儿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既有条不紊,又轻松愉快。活动结束时,对守规则的行为应及时予以肯定,使

12、幼儿进一步加深印象,产生较为满足的情绪体验。六、家园合作,逐步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如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展家园开放日、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供学习资料,个别交谈等,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和方法,幼儿规则培养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说明了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更是将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今后怎么做才是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长期、反复的引导,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幼儿将各种规则,化为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