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48154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西湖区科技与人才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目 录一、“十四五”发展基础和环境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5(三)发展环境7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1三、重点发展领域14(一)科技创新重点14(二)重点创新产业集聚区20四、重点任务22(一)打造全域创新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系统22(二)构建以高校经济为核心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31(三)完善全域创新创业生态33(四)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35五、保障措施41(一)加强组织领导41(二)加大资金支持41(三)优化平台资源利用42(四)激发政府活力43(五)强化评价考核43前

2、言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浙江省全面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以及建设“两个高水平”和“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也是杭州市实施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时期,是杭州市以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科技进入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更是西湖区践行杭州新发展、打造“数字科创引领地”的关键时期。西湖区将在大杭州发展格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西湖区“十四五”期间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空间布局、人才集聚和政策保障等方

3、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更好的推进“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工作,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杭州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要求,编制西湖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规划,为西湖区未来五年科技产业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提供指导。一、“十四五”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西湖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紧密结合省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契机,依托紫金港

4、科技城、云栖小镇、西湖蚂蚁小镇等重大平台,以“三城六镇”为主抓手,提升产业发展,成为吸引人才和创新力量的创新生态区。“成果研发与产出”子指数高达839.97(通过专利申请与授权、成果登记等来表征),位居全省第一位。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高达674.35,居全省第二位。2020年,实现技术交易额130.4亿元,位列全省第二位,科技成果转化动能强劲。截止“十三五”末,西湖区成功培育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76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79家;上市企业2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9家、计划上市、挂牌意向企业近60家;涌现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39家,数量全省领先,成为优质科技企业的成长高地。全区人才资源总量

5、达到45.2万人,比2015年增长18.9%。全区分类认定博士、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3642人,其中市级及以上领军人才746人。青年人才竞相涌入,2020年,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达4.23万人,成为人才蓬勃发展的集聚地。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基本形成。西湖区紧紧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布局,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两城六镇”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了之江未来城、紫金港科技城和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蚂蚁小镇、云谷小镇、紫金众创小镇,基本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位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双创”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二是各类创新平台齐聚。依托浙大科技园、

6、中国美院国家科技园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孵化器21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3家。这些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产业链广大创业者、创新企业、大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多维度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活力。三是各类创新平台内涵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西湖区各类创新平台稳步推进,完成省级改造。紫金港科技城“数字信息产业平台”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云栖小镇“云计算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被评定为市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双创平台转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银江孵化器入选第二届中国100家特色空间,杭州互联网创新创业园获评省级示范平台。创新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截止

7、“十三五”末,西湖区入驻国高企业766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总量11家。全区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企业(重点)研究院48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14家。2020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1%。二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西湖区作为全球著名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诞生地和孕育地,杭州创新生态的生发地,逐渐形成了“阿里系”、创新研发“浙大系”、“海归系”、股权投资“浙商系”的“四系”相互辉映的产业布局发展体系,为杭州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创新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目前,西湖区基本形成了以云栖小镇为中心,以阿里云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中心;以蚂

8、蚁小镇为中心,以蚂蚁集团、支付宝、网商银行、网金社、芝麻信用、每日互动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产业中心;以紫金港科技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产业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一是政策扶持针对性强。十三五期间,西湖区先后出台落实好西湖区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2018-2020年)、西湖区实施“小微企业成长”“雏鹰计划”“凤凰行动”三年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西湖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等22个政策,扶持各类型创新企业发展,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科技服务精准高效。先后

9、开展“为企服务竞赛”、“西湖先锋行动”、“科技八点半”等系列活动,为科技企业做好服务。2019年,“最多跑一次”所有事项实现“零次跑”,其中六项指标在全市科技系统排名第1。三是科技金融加速升级。出台了西湖区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整合优化科技金融风险池、产业基金、区级担保中心等资源,与西湖投资集团合作启动建设西湖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持续完善科技金融风险池运作机制、合作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高端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着力发挥科技型企业集聚、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等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蚂蚁集团等名校名企战略合作,加速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坚持系统谋划

10、、重点突破,持续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率先建立顶尖人才团队引进模式,出台关于实施“西湖英才”引智工程聚力打造国际人才港的若干意见,形成全面覆盖的高素质人才支持体系。在招引海内外人才、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成功引进施一公等4个顶尖人才项目,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和培育国家、省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253人。优化升级“西湖英才计划”,创新“云路演”“云评审”形式,与海外校友会、创投机构、人才中介等开展合作引才,在全球广布引才网络,5年来引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优质人才项目219个。二是重点企业院校带动明显。蚂蚁集团、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数梦工场等龙头企业聚才用才活力持续

11、激发。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影响力、吸附力持续上升,西湖大学面向全球累计引进百余名高水平学术人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吸引11位“两院”院士、55位“杰青”加盟,一批产学研项目获重点扶持,重点企业院校集聚人才作用日益明显,辐射带动了区域人才生态的转型升级。三是人才品牌活动亮点纷呈。高规格承办数字经济全球“云享会”、杭州大学生“双创日”发布会、数字经济全球“云享会”、侨界精英创新创业峰会等省市人才活动,连续9年举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西湖分会场等高端人才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云栖大会、“2050大会”等标杆活动。四是人才创新创业氛围

12、日显浓厚。先后评选120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并进行表彰和宣传。精心打造“栖西”人才驿站人才服务交流平台,创新推出“西湖人才云管家”智慧化服务平台、“栖西”人才码等线上应用,实现5大类55项人才服务事项“掌上办”,并提供20余项西湖特色专属服务,“线上+线下”全方位构建人才服务综合体。着力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金融投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安居等“关键小事”,降低人才创业创新成本,加速人才创业创新进程。(二)存在问题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增强。我区围绕特色小镇、特色楼宇、科技园区为主体,打造科技孵化器双创载体,累计打造市级以上孵化器21家(国家级6家、省级6家、市级9

13、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3家(国家级10家、省级11家、市级2家)。但国家级实验室数量仍然有限,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还明显不足。西湖区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国家高水平大学,具备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但目前数量还远远不足。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超算中心等国家级载体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还有较多提高的空间。协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需要把产业、学术界、科研、

14、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因素融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生物识别技术等前沿基础和关键技术创新,目前区内与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究相关的研究院所、检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数量还偏少,产业内企业之间、企业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等工作参与度和活跃度还有待提高。尤其是需要产业重点集聚研发创新、创业孵化、科技中介、检测认证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各类创新服务资源。另外,西湖区内在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都有良好的基础和较大规模企业,但行业并没有形成上下游高效协

15、同的产业链条,在科技创新产业化管理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创新创业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强化。“十三五”末,西湖区对标深圳南山区、杭州市余杭区,找差距,谋落实,认真查找在国高企业培育、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目前西湖区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尤其是缺乏在中小科技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支持,在推进西湖区科技金融中心、担保贷款、企业信用评估等方面进展缓慢,整体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和规划布局,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服务精准高效需进一步优化。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虽然通过数字赋能,在

16、人才服务举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新,但人才服务供给与人才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聚焦人才发展难点痛点,丰富人才服务内涵,在人才创业融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文旅出行等人才关注的突出方面提供更多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人才服务,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一体化水平。(三)发展环境从全国来看,我国正面临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期。当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创新作为发展主引擎,并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战略,着力抢占创新制高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届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国际双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