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465927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文言现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这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每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中都有涉及成语的考题,也都有涉及文言的考题。利用成语去掌握文言,既积累了成语,又熟悉了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1. 成语中有不少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拨乱反正(返)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景从云集(影)列土分疆(裂) 流言蜚语(飞) 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 被发文身(披) 厝火积薪(措)

2、衣不重采(彩) 不得要领(腰) 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 焚林而田(畋) 胆战心惊(颤)2. 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况成语中也有保留。如:曾经沧海(曾: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实:实际)提纲挈领(提:举起;纲:总绳)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求全责备(责:要求;备:齐全)十年树木(树:培植;木:树木)消息盈虚(消:消失;息:滋生)海阔天空(天空: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凭借)3. 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如:奉行故事(先例) 慷慨激昂(情绪激动)便宜行事(方便)老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识广博的人)4

3、. 成语中也有兼词。如:付诸东流(诸:之于) 居心叵测(叵:不可)心不在焉(焉:于此)5. 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1)省略宾语。如:引(之)以为戒 述(之)而不作(2)省略谓语。如:一字(值)千金 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3)省略介词“于”。如:运筹( )帷幄 付之( )一炬置之( )度外 祸起( )萧墙 防患( )未然鹤立( )鸡群 付之( )东流6. 成语中也有倒装形式。(1)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唯利是图(图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如: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文以载道(以文载道)一以

4、当十(以一当十) 善自为谋(善为自谋)(2)介宾短语后置。如:绳之以法 相濡以沫 嗤之以鼻 持之以恒 掉以轻心 无济于事 重于泰山7. 还可借助成语掌握某些文言句式。(1)判断句:如:言为心声 草木皆兵 胜败乃兵家常事 来而不往非礼也(2)疑问句:如:不亦乐乎 岂有他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被动句:如:金石为开 见笑大方 兔死狗烹“趋之若鹜”为何频频用错?陈林森 一般认为,“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有一年的高考就考了这个成语,强调了其贬义的用法。如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

5、”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踊跃,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现代汉语词典: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当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应该换用哪一个成语呢?却成了中学语文教师颇费踌躇的事。有的教师认为可改为“纷至沓来”,但是这两个成语撇开感情色彩不议,就其实质性内涵(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来看并不是等义的。“纷至沓来”的意思是: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现代汉语词典)。两个成语的观察点不同,前者的观察点是“去”“前往”这一方,为了追逐(不好的事物)纷纷前去;后者的观察点是被“光临”的一方,强调的是“到来”而不是“去”。另外,“趋之若鹜”重点是说大家都

6、“去”,至于“去”的方式并不计较;后者则是对“来”的方式作出描述,是一种动态,一种持续的行为。有人提出改为“争先恐后”。“争先恐后”多含褒义,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解释:“抢在前头,唯恐落在后面。形容奋勇进取。”但是它不能替代“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却是二者词性不同,“趋之若鹜”是动词性短语,“争先恐后”则是形容词性的。一般用“争先恐后”造句是将它作状语。如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所举的例子:战士们跑到医院,争先恐后地要求为受伤的战友献血。“趋之若鹜”则通常作谓语。我们上网搜索,所看到的“趋之若鹜”的用例绝大多数都是褒义或中性而并非贬义,就是说大家都用错了。这和成语“炙手可热”的遭遇实在有点相似(它也

7、是由贬义转为褒义或中性)。以下是我上网搜索的部分结果:泰宁营造宽松环境客商趋之若鹜(三明日报2004年5月25日)莎拉波娃正式亮相中网 观众记者趋之若鹜(华奥星空2004年9月21日)商业地产开发:丰厚回报使投资者趋之若鹜(新浪2005年8月31日)企业开出1000元左右的月薪,还有不少大学生趋之若鹜。(21cn网2006年10月20日)吴睿鸫:为何对香港大学趋之若鹜(燕赵都市报2007年7月3日)以上5个例子,只有可以换成“纷至沓来”,其他不能换;而它们都不能换成“争先恐后”。至于“过江之鲫”“如蝇逐臭”“如蚁附膻”等含有近似意义的成语,由于都是贬义,就不存在是否替代的问题了。“接踵而至”“

8、鱼贯而入”等成语只是具体描述,没有任何抽象的概括,不适合对总体情况的表达。现在很多媒体和作者都把“趋之若鹜”这个成语中性化了,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表达“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意思的时候,汉语中似乎还没有其他成语可以很好地担当这一角色。所以,有时是汉语词汇本身的贫乏,而不是人们学识的缺乏,导致了一些词语的误用。况且所追求的事物是否正当,其判断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对利益的诉求已经被广泛认可,合法经营受到法律的保护,市场经济走向更承认人们理性的逐利行为。对于能带来利益最大化的事物或行为产生趋附的动机,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成语“趋之若鹜”有可能在人们长期“趋之若鹜”地“错用”的环境中产生“积非成是”的效应,从而逐渐向中性转化,并最终改变词典中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