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46391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摘要】 组胺H1受体拮抗药是抗过敏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关键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 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11 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胃肠黏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在寒冷、烫伤、外伤、毒虫咬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

2、。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肌松弛。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称H1受体,与组胺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等有关,另一类称H2受体,与组胺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有关。12 抗组胺药在结构上与组胺相似,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抗组胺药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因组胺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治疗枯草热,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水肿,辅助肾上腺素对抗过敏性休克,后者仅选择性对抗菌素胃酸分泌,用于消化性溃疡。2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分代及作用特点2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 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

3、,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且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但因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口服24次/d,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其中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羟色胺的作用。22 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一代的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而产生的,大多不具有脂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此类药

4、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效制剂,口服1或2次/d,给患者服用带来方便,但具有心脏毒性的不良反应。其代表药有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23 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 自从发现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定和诺司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其显着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3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主要不良反应31 中枢抑制作用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均有H1受体,前者与警觉有关,后者与过敏反应有关,第一代H1

5、受体拮抗药具有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故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结合引起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与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重要区别就是大多无中枢抑制作用,不引起嗜睡,但是,这一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实践表明,几乎每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都有出现嗜睡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研究发现西替利嗪在每日5 mg剂量时,部分患者就可出现嗜睡反应。阿司咪唑动物实验证明,当用低剂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含量甚微,但用超大量时,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中阿司咪唑分布无关。其他新型抗组胺药也都有此规律,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多数人服用一定剂量的新型抗组胺药无困倦,少数人却可产生困倦。【摘要】 组胺H1受体拮抗药

6、是抗过敏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关键词】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虽然这类药物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随着临床止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相当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此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 组胺、抗组胺药及其分类11 组胺是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胃肠黏膜层与神经组织中也有较大量的组胺。在寒冷、烫伤、外伤、毒虫咬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破坏或发生变态反应时,会导致组胺释放。组胺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腺体兴奋、非血管平

7、滑肌收缩和血管平滑肌松弛。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称H1受体,与组胺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非血管平滑肌收缩等有关,另一类称H2受体,与组胺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有关。12 抗组胺药在结构上与组胺相似,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阻断其对外周组织的效应。抗组胺药为H1和H2受体拮抗药,前者主要用于治疗因组胺释放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治疗枯草热,缓解荨麻疹和瘙痒,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的水肿,辅助肾上腺素对抗过敏性休克,后者仅选择性对抗菌素胃酸分泌,用于消化性溃疡。2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分代及作用特点21 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 即指传统的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和止痒效果,且价格便宜,

8、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但因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且作用时间短,口服24次/d,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代表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等。其中赛庚啶、酮替芬、异丙嗪除具有抗组胺作用外,还兼有抗另一致敏递质羟色胺的作用。22 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一代的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而产生的,大多不具有脂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而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故又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此类药最突出的特点是中枢抑制作用轻微,且多数为缓释长

9、效制剂,口服1或2次/d,给患者服用带来方便,但具有心脏毒性的不良反应。其代表药有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23 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 自从发现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心脏毒性后,国外很快就上市此类药物的替代品非索非那定和诺司咪唑,国内也有地氯雷他定生产,这些替代品即为第三代H1受体拮抗药,其显着特点就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会造成心脏组织的损害。3 组胺H1受体拮抗药的主要不良反应31 中枢抑制作用这是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均有H1受体,前者与警觉有关,后者与过敏反应有关,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具有脂溶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故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结合引起嗜睡。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与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的重要区别就是大多无中枢抑制作用,不引起嗜睡,但是,这一作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实践表明,几乎每一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都有出现嗜睡的可能性。例如,有些研究发现西替利嗪在每日5 mg剂量时,部分患者就可出现嗜睡反应。阿司咪唑动物实验证明,当用低剂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含量甚微,但用超大量时,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组织中阿司咪唑分布无关。其他新型抗组胺药也都有此规律,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多数人服用一定剂量的新型抗组胺药无困倦,少数人却可产生困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