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46374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答案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注孳孳:同“孜孜”,勤勉。彀率:拉开弓的标准。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解析:第(1)题,严格讲“大匠”“羿”是喻而不是例,在原文中,“大匠”“羿”的

2、比喻都是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因此,只要清楚公孙丑问的是什么,就可以推断出孟子这一比喻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道高,不可及,希望使彼为可几及。所以孟子的观点就是:不能降低“道”的标准。第(2)题,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材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答案:(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2分)(2)“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

3、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参考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2阅读下面孟子

4、选段,回答问题。(6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注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著名的说客。张仪:纵横家。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1)请简要分析景春

5、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由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推理出“权”和“势”两个关键词。第(2)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考生首先应筛选出“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在原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其特征。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

6、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践履自

7、己的主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

8、出答案。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

9、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1)用原文词语填空。(4分)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 ”、“ ”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

10、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答案:(1)(4分)敬忠孝弟孝慈(每处1分,不用原文词语不给分)(2)(2分)为政以德(礼);正人先正己。(各1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

11、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5(2012莆田质检)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注或:同“惑”,奇怪。介然:经常。(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_,_”,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_”。(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每格1分

12、,不用原文回答不给分)(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参考译文: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6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13、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1)填空题(2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重要的处世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表达,即“_,_。” (2)在孔子看来,颜回“舍之则藏”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上述语段简要概括。(4分)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14、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分)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15、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