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046217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32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8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 标 定 向考 向 定 位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1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一个“趋势”:民族交融加强。(2)两个“重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影响。2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1)两大“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三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

2、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与国际法发展。(1)一个“过程”: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两个“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的发展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管理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方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西面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东北西汉设护

3、乌桓校尉(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朝。(1)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2)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对外关系: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4唐朝。(1)民族关系。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5两宋时期。(1

4、)民族政权并立: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2)民族交流交融: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6元朝。(1)民族关系:“行汉法”,同时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边疆管理: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提督四夷馆。(2)边疆管理。北方: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

5、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8清朝。(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民族管理。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秦汉。(1)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2)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3隋唐。(1)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西域商路畅通,海路交流活跃

6、。(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文化带到日本。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6明清。(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是民间贸易和走私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必备拓补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是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中国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

7、其余许民间买卖。收购的部分,除供宫廷消费和赏赐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1(2022广东等级考模拟)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解析:根据材料“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答案:D知识点2近代西

8、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专制王权国家建立。(1)背景。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2)过程。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国家建立。(1)背景。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9、3)特点: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国际法的形成。(1)背景。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2)过程。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法的形成。(3)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外交制度的建立。(1)过程。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发展:维也

10、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2)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3)1928年制定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2)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

11、,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3评价。(1)积极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必备拓补国际法的特征1国际法为国家规定了一整套处理其对外关系的行为规制,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2国际法具有强制性,只不过与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强制方式仍然是强制方式。3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都明确规定了国际法的效力。4国际实践证明,国际法作为国家之间的法律,不仅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而且各国也应遵守。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

12、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德国()A宗教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C反抗压迫是宗教改革的本质D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解析:根据“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再根据材料的时间,可以判定民族主义思潮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统治,实行宗教改革,建立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教会,故B项正确。答案:B知识点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近代现状: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

13、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过程。(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2历程。(1)1984年,中华人

14、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意义。(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3)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

15、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民族工作的新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

16、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的意思,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答案:D知识点4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成就:首先与苏联建交;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背景: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内容:中国给予亚非拉国家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成就: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3)20世纪70年代。成就: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表现: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建交高潮。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