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科学 复习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相变原理复习题第一章:1说明成分、相、结构和组织四个概念的含义,并讨论45#钢室温平衡状态下的成分、相、结构和组织。2 试述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3 哪些基本变化可以被称为固态相变?4 简述固态相变过程中界面应变能产生的原因。5 简述固态相变形成新相的形状与界面能和界面应变能的关系,6 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主要特点?第二章:1 试述钢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晶体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以及碳原子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最大理论含量和实际含量。2 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为什么在铁素体消失的瞬间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3 试述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4 解释下列概念:惯
2、习面,非均匀形核,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钢在加热时的过热现象,钢的组织遗传和断口遗传。第三章:1 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2 试述钢中相间沉淀长生条件和机理。3 概念解释:伪共析组织,魏氏组织,“派敦”处理。第四章:1 试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及其产生原因。2 简述马氏体异常正方度的产生原因。3 试述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4 试述钢中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5 Ms点的定义和物理意义。6 试述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7 试述引起马氏体高强度的原因。8 概念解释: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马氏体的逆转变,伪弹性,相变冷作
3、硬化,形状记忆效应。第五章:1 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2试述钢中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3 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4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第七章:1 什么是回火?回火的目的是什么?2 试述淬火钢回火转变的基本过程。3 简述第一类回火脆性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简述第二类回火脆性的特点及产生原因。5 简述预防和减轻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6 概念解释:二次硬化,二次淬火,回火脆性敏感度,回火脆度。第八章:1 概念解释:固溶处理,脱溶,时效,时效合金的回归现象,调幅分解。2 以Al-Cu合金为例,说明时效合金的脱溶过程及各种脱溶物
4、的特征。一女生做的答案:1说明成分、相、结构和组织四个概念的含义,并讨论45#钢室温平衡状态下的成分、相、结构和组织。答:成分元素的组成和含量;相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质且与其他部分以界面分开的局晕部分;结构原子的排列;组织各相的大小形状。45#钢0.45%C+99.55%Fe a-Fe+Fe3C a-Fe体心立方点阵 片状或层状2 试述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答:相界面: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和母相的界面分为两种。位相关系:两相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时新相和母相之间必然有一定位相关系,两项之间没有位相关系则为非共格界面。惯习面: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晶面上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应变能:圆盘型粒子所导致
5、的应变能最小,其次是针状,球状最大。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晶体缺陷的影响:新相往往在缺陷处优先成核。原子的扩散:收扩散控制的固态相变可以产生很大程度的过冷。无扩散型的相变形成亚稳定的过度相。过度相的形成:固态相变的过程往往先形成亚稳相以减少表面能,因而常形成过度点阵。3 哪些基本变化可以被称为固态相变? 答:1、晶体结构的变化;2、化学成分的变化;3、固溶体有序化程度的变化。4 简述固态相变过程中界面应变能产生的原因。答:新相和母相的比容不同,新相形成时的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两项界面不匹配也引起弹性应变能,以共格界面为最大,半共格次之,非共格为0.5 简述固态
6、相变形成新相的形状与界面能和界面应变能的关系。答:圆盘形粒子所导致的应变能最小,其次是针状,球形粒子最大。界面不共格时,盘状应变能最低,界面能较高,球形界面能最低,但应变能最大。6 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扩散型:a有原子扩散运动,转变速率决定于扩散速度。B新相和母相成分往往不同。C只有因比容不同引起的体积变化,没有形状改变。D位相关系可有可无。无扩散形:a存在由于均匀切变引起的形状改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为集体的协同运动,所以使晶体外形发生变化。B新相和母相化学成分相同c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相关系d相界面移动速度极快,可接近声速。1 试述钢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的晶体结构、
7、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以及碳原子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最大理论含量和实际含量。答:奥氏体为c在r-Fe中的固溶体,c原子在面心立方的中心或棱边的中点。理论含量为20%,实际最大为2.11%。铁素体c原子在体心立方晶胞的八面体间隙处,c理论含量为39.1% 实际含量为0.02%(重量百分浓度)2 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说明为什么在铁素体消失的瞬间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答: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奥氏体晶核易于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形成2奥氏体的长大: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是不均匀的,与铁素体相接处碳含量较低,与渗碳体相接处碳含量较高,引起碳的扩散,破坏了原先碳浓度的平衡,为了恢复碳浓度的平衡,促
8、使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以及fe3c的溶解,直至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为止。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铁素体比奥氏体先消失,因此还残留未溶解的渗碳体,随时间的延长不断融入奥氏体,直至全部消失。4奥氏体均匀化:残余渗碳体全部溶解时,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依然是不均匀的,继续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的扩散,可使奥氏体碳含量逐渐趋于均匀。渗碳体残余的原因:相界面向铁素体中的推移速度比向渗碳体中推移速度快14.8倍,但是铁素体片厚度仅比渗碳体片大7倍,所以铁素体先消失,还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渗碳体未完全溶解。 3 试述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答:受到加热速度、保温时间,钢的成分,沉淀析出粒子性质、数量,大小和分布,以及原始
9、组织和加热速度的影响。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将越粗大。低温时保温时间影响较小,高温时保温时间影响开始较大,随后减弱。2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起始晶粒度越细小。3钢的碳含量:在一定碳含量范围内奥氏体晶粒大小随钢中碳含量增加而增大,超过限度时,碳含量进一步增加,奥氏体晶粒反而减小。4合金元素的影响:钢中加入适量形成难熔化合物的合金元素,强烈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显著提高。4 解释下列概念:惯习面,非均匀形核,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和本质晶粒度,钢在加热时的过热现象,钢的组织遗传和断口遗传。答: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
10、母相的一定界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即称为惯习面。非均匀成核:新相核心主要是在母相的晶界、层错、位错等晶体缺陷处形成。奥氏体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晶粒的大小。实际晶粒度:钢经热处理后获得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实验方法,在930+10度,保温38小时后测定的奥氏体晶粒大小。钢在加热时的过热现象:钢在热处理时,由于加热工艺不当而引起的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粗大,以至在随后淬火成正火时得到十分粗大的组织,从而使钢的机械性能显著恶化。钢的组织遗传:在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大的情况下若钢以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则在一定的加热条件下,新形成的奥氏体化晶粒会继承和恢复
11、原始粗大的奥氏体晶粒。钢的断口遗传: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大的非平衡组织钢,再次以中等加热速度加热到ac3以上,奥氏体晶粒会明显细化,但细晶粒纤维组织出现了粗晶断口。1 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珠光体的转变决定于成核和长大的速度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钢本身内在的因素:1、化学成分2、组织结构的状态。外界因素:1、加热因素,保温时间。一、温度。温度太低c原子无法扩散,很难形成珠光体。二、碳含量的影响。三、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和过剩相溶解情况的影响。四、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五、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六、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2 试述钢中相间沉淀长生条件和机理。答:1、低碳。2、强碳化合物合金元
12、素。3、适当的奥氏体化条件。4、转变条件:温度、冷却速度。5、应力和索性形变。3 概念解释:伪共析组织,魏氏组织,“派敦”处理。答:伪共析组织:在A1点以下,随着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的降低,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数量和过共析钢中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数量都减少,当过冷到T2温度转变时,将不再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在这种情况下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因合金的成分并非共析成分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具有先共析片状铁素体或针状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都成为魏氏组织。前者为阿尔法-Fe魏氏组织,后者为渗碳体魏氏组织派顿处理:使高碳钢获得细珠光体,再经过深度冷拔,获得高强度钢丝、1 试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及其产
13、生原因。答:晶体结构:马氏体是由fe元素和c元素组成的单向结构,其中fe原子构成了体心立方,c原子分布在八面体间隙中。产生原因:c原子在马氏体点阵中可能位置为由fe原子组成的扁八面体空隙中,c原子有效半径扁八面体孔隙在短轴方向上的半径,故在平衡状态下,C的溶解度极小,然而一般钢中马氏体碳含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值,引起点阵畸变,C溶入点阵扁八面体空隙后,力图使其变为正八面体,结果使短轴伸长,另外两个方向收缩,从而使体心立方转向体心正方点阵。2 简述马氏体异常正方度的产生原因。答:正方度=c/a异常低正方度产生原因:正方度是由c原子在同一个亚点阵间隙中分布而造成的,所以在快冷的情况下,本来分布均匀的c
14、原子要跑到同一亚点阵中需要运动时间,所以钢新生成时,c原子还没有运动分布到同一亚点阵中就开始测量,因而出现异常正方度。偏高:钢形成时,若全部跑到同一亚点阵中,结果就偏高,但是,计算发现即使全部c原子占据第三亚点阵,马氏体正方度也不能达到实验中测量的,因此,异常高正方度还与合金元素的有序分布有关。3 试述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答: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1)马氏体形成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切变共格界面,且新相与母相之间永远共格(2)相变区和未相变区表面上的浮凸现象2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1)原子不发生扩散,只发生整体运动,每个原子的相邻关系和环境不
15、变。(2)成分不发生变化(3)转变温度低,转变速度高,低温下扩散速度极小转变不能以扩散方式进行。3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1)马氏体转变新相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相关系。KS关系,西山关系,GT关系。(2)马氏体是在 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始形成的。随马氏体形成温度下降惯习面有向高指数变化的趋势。4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 温度范围内形成的。5 马氏体 转变具有可逆性,一般将马氏体直接向奥氏体转变称为逆转变,但是逆转变很难,形状记忆功能是存在于有可逆性的马氏体中,马氏体相变区别于其他相变的 最基本特点(1)相变以共格切变方式进行(2)相变无扩散型4 试述钢中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的性能差异。答:形貌特征:板条:惯习面为(111)r。板条体常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排列成群,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包含几个板条群,板条体之间为小晶界,板条群之间为大晶界。片状:凸透镜片状中间较厚,初生者较厚较长,横贯奥氏体晶粒,次生者尺寸较小。在初生片与奥氏体晶界之间,片间交角较大,互相撞击,形成显微裂纹。亚结构:板条状:位错网络,位错密度随c含量升高而增大,有时亦可见到少量细小孪晶。片状:细小孪晶以中脊为中心组成相变孪晶区,随ms点阵低,相变孪晶区增大,片的边缘部分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