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0400158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道的读后感(通用6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道的通用6篇师道的通用6篇师道的1从教几年,常常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经历上的缺乏,我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的优秀老师。但对教育的浅薄理解,又让我困惑:何为良好的教育?我常常扪心自问,并苦苦追寻。不经意间师道:为师亦有道走进了我的生活,迫不及待细细品读。摆在我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一面镜子、一面战鼓。让我的心开场变得平静了,明朗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老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老师说话,为老师说话,说老师的话”远比对老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老师的开展。何为教育?

2、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老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考虑,独立判断,进而到达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妙。”当我读到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这篇文章之后,心情释然很多,感觉身心放松了许多。文章中说:教育就应该是平淡无奇的。是的: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带有刻意的痕迹,教育不应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不需要粉饰,不需要假装,一切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状态。“平淡无奇的教育会自然得多”。我们怎么

3、生活,就该怎么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生活即教育。“平淡无奇的教育就是这些事情:把地扫干净,把操做好,把字写端正,把书读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通顺,把人做好回到生活中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实在。孩子们可以做好这些,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好学生吗?从这些小事中,不就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了吗?其实对学生的教育没那么神圣,需要我们从平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就是教育。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地位尊卑,没有老师的权威,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每个孩子都可以畅所欲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生互动,学生有了一个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想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再展示下一个问题,直至问题一一解决。老

4、师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提供引领和帮助。课堂不是表演的舞台,有精彩但是不需要每时每刻的精彩,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流露,是一个平淡无奇中涌现神奇、生动的过程。可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完全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担忧的太多太多了。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作业做错了,孩子成绩考差了,全家都很忧虑,调动各种教育手段棍棒、物质、言语、柔情千方百计,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是天大的坏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离家出走,因此而轻生学习成绩差一点真有那么严重吗?学习差的孩子真是坏孩子吗?也许我们很多大人都会说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您会不上火吗?相反,假如您的孩子过马路不走横道线,您的孩

5、子坐公交车抢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您会觉得难堪吗?“真正地教育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谈永康这么写道“假如说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因此,我们做教育人的人要从平淡无奇的教育做起。要求孩子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例如对人要有礼貌,不虽说乱扔垃圾,书写要工整做到了应该表扬,坚持做了要好好夸奖。告诉孩子,坚持做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辈子做到这些小事,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在我们平淡无奇的教育中,是孩子轻松愉快的成长。师道的2师道,为师之道,为师应有道,为师亦有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

6、身正为范”是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为师之道是个谈不完亦道不明的话题。师学、师技、师德、师仪林林总总,深入而又复杂。我仅从师道之师德的一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的职业道德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热爱教育事业,保护、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尊重、团结同伴等。谈到老师要保护、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老师有一颗与学生“同悲共喜”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何谓“同悲共喜”?我觉得老师要在学生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惧、需要与意愿,以一个支持者、肯定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同悲喜”、“共进退”。让学生感觉到“吾道不孤”,有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老师与学生展开的对话对

7、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老师时而给其典范示范,时而给其信息刺激,时而给其温情关心,时而给其肯定鼓励。其中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想法、行为的认可、接纳、理解与尊重是学生情绪稳定、自主互动、勇于挑战、不断进取的重要保障。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满怀信心与期望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传递给老师,然而这智慧的火苗却被老师的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学生的想法与建议是不可无视的教育资。童年是一座宝藏,孩子就像是一个集聚了宏大能量的“小太阳”,敏感的老师擅长捕捉孩子迸发的“火花”,引导其燃起智慧的火焰。好的老师总是有那么多“好点子”,这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关键是他们有一颗敏感而包容的心,擅长抓住孩子生活

8、中的小细节,对学生的自发活动、想法与建议予以接纳,并表现出喜悦、理解、赞同与支持,孩子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也许就蕴含着教育的契机,这是对老师敏锐的感知和宽广的胸怀的考验。老师擅长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和接纳的关系,那么学生就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为师的一种艺术,为师之道亦表达在这些小细节当中。师道的3屋檐水,一点一滴,滴穿沿阶石;羲之习字,年年岁岁,墨染洗砚池。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读师道一书,观此言,只觉三个“天天”,发人深省;再观此言,更觉大小不管,“天天”不易,所以我从不呆望“大创造”从天而降,

9、而是学以“坦白之心”观“点滴的创造”。何为“坦白之心”?我以为对于老师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怀坦白,诚挚可亲,一视同仁。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对火眼金睛,具备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创造的本领;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个广阔的温暖怀抱,获得了能把所有获得点滴进步的孩子纳入怀中给予温暖的才能;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双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举得更高,远离那片名为不自信的荆棘地。上学期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班里小朋友们写的“诗歌”设计海报。尤记一开场我发动孩子们写诗的时候,这些“大作”还只是几张可怜的小纸片,攥在几个平时的“积极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课,这几个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

10、领头的来一句“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写的诗,想给您看看。”话还没说完,孩子们把纸往我讲台上一拍,一溜烟全跑了,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这些皱巴巴的小纸片一张张抚平,叠起来,带回办公室。看着这寥寥几张纸片,我内心有些泄气,我本以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找了不少同龄孩子有趣的诗歌,举办“儿童诗鉴赏会”,孩子们应该会积极性很高,这些小纸片却_都有些敷衍之意。没想到的是,一张张看下来,纸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们字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写的小诗也根本都具备了现代诗的“范”。想了想,我准备给这些积极英勇的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我把这些文字录入到电脑,配上应景的插图,做成手账的形式,再打印出来,一张张精巧的诗歌海

11、报便完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小礼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随着我一次次的发动,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小纸片”,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加了写诗的阵营。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庆幸我在最后没丢下一颗“坦白之心”,假设我因为孩子们交上来的“小纸片”不符合我预期所想,疑心是孩子们敷衍我才上交的,弃之不看,不予孩子反应,岂不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残了孩子的兴趣,更辜负了孩子的创造。小纸片也好,精巧诗集也罢,假设带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创造;孩子的点滴创造也好,大创造也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去一一发现,一一挖掘的珍贵财富。梁启超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是在唤起兴趣;从

12、消极方面说,要非常注意不可以摧残兴趣。”以坦白之心观点滴创造,唤起孩子兴趣,守护孩子兴趣。师道的4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可我是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任重道远。读了显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的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惭愧。我让孩子学习经典传统文化,为的只是想让孩子安康的成长,少走人生的弯路。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给孩子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没有给孩子肩上赋予责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们先辈学习知识,为的是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在孩子4岁的时候就能学习显峰老师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格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13、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最后感谢明德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鱼,奔奔波波,只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责任,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在明德幼儿园和明德书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崔卫平写的诗:“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去温暖我能温暖的人。师道的5最近看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由马朝宏主编的这本书,书中收录的全部是一线老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全书共分五章:立场、信念、冷眼、忧思和策略,可以说篇篇针砭时弊,句句一针见血,特别是让我们这些一线老师读了,有醍醐

14、灌顶之感,不禁佩服如是老师爱教育的胸怀和为教育而谋略的胆识。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老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老师立场,重塑老师信仰。”读了此书,让我感触较深的有老师,你累吗?、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被高分抛下的孩子等,这些篇章反映的问题较接近如今学校的情况,并引起了我对孩子学习动机的考虑:孩子为了什么而学?我不禁假象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问起孩子他来学校为了什么而学时,他们会怎么样答复。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考虑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学,因为社会环境、家长、学校及老师的种种引导,可能让孩子弄不清楚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上或者在

15、素质报告手册上写出自己某段时间或最想说的话是“下次考试考双百”抑或“在学习上超过某位同学”等等此类的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责还是无奈。当今的孩子们怎么了?别说当今的孩子们了,往前追溯,就拿我来说,在学校度过了将近20年读书生涯,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以前的我不也是为了考取好的成绩,或是为了让父母快乐,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的吗?所以,这不是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不能怪他们自己,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如今的孩子们,同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整天繁忙于上学、参加兴趣班和特长培训班等,

16、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在学习上让孩子与周围的同学比,他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策略这次考到多少分,会奖励你什么。这样无形中引导孩子学东西是为了与别人比拟,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快乐等,长期以往,孩子们消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对老师来说,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每年的三好学生的,虽然有时候也会参考孩子们的平时表现,学校期末考试后,也同样以各科考试的平均分来给各科老师进展评价,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仍然很响,新课标在理论仍然施行得脚踏实地,但我们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孩子为了父母的奖励、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等如此的动机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让孩子努力学习,但不是长久之计,一但这样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样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及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端正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