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39705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洞与分段的意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洞与分段的意味亨利摩尔雕塑造型浅析 作者:于俊峰作者简介:于俊峰,国家二级美术师,雕塑家,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举办个人金属雕塑作品展,并参加国内外各类作品展,现主持承担全国艺术“十五”规划“雕塑与环境研究”课题。 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成长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其创作却深受非洲和南美艺术的影响,超越了单一的欧洲文化背景。他的人体雕塑以简洁的形体空间形态,凝注了独特的生命本质,把雕塑推向20世纪现代艺术的高峰。从表层看,他的作品除具有深刻

2、的内涵和艺术观赏性外,由于突出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被誉为阳光艺术家。特别是亨利摩尔雕塑在国内展出,几乎所有关于其作品的话题或文章的结论都是这种评价。 诚然,这些赞赏之辞有其阐述的理由。但是,我认为,在这些充满阳光的作品背后还隐涵着心灵深处的痛楚与慨叹:生活的惊恐与生命的悲剧。特别是,那些被人们大为赏识的人体上开凿的孔洞与呈段落分布的形体,正是生活惊恐与生命悲剧在艺术中最集中地表现。 雕塑家亨利摩尔,1898年07月30日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镇一个矿工家庭,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

3、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受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英国政府的委托,担任“战时官方艺术家”,以艺术形式记录了伦敦人民在紧急状态下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示后人。防空洞素描描绘了伦敦街道底下昏暗的地洞中人群的各种姿态,战争受害者的各种情绪惧

4、怕、期待、烦燥、疲惫、互相爱护都得到了表现,它记录了由于睡眠而松驰了的四肢的想象不到的姿态,记录了光线昏暗的、长长的地下铁道内阴暗的微妙变化,分析了在一个局限的空间中人们自发形成的、有韵律的集群,当光线把仰卧的人形塑造成虚无飘渺的形态时,也出现了幻想曲。此后他又去父亲工作过的矿井作了一系列素描,以寻求更富于雕塑意味的形体。 到50年代为止,他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形体空间的创造等方面。晚年的摩尔社会影响很大对于处在同时代的人们而言,这些经历不足为奇。因为,多数人而言,艰辛生活的烙印是很明显的。仿佛是人生长河中的苦水,终日萦绕着你这片无救的孤舟;它就象雕塑刀的镌刻,永远停留在脸上。艰涩的痛苦,

5、使其难以以摆脱。它时常漂浮在眼前,久久不能离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是,对于另类人而言,却是深深铭刻在灵魂深处,成为未来人生的滋养。他们能够摆脱生命中的阴影,超越生活中的磨难。它的浸润,会使这些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爆发力,并从中寻找出生命的起点,感悟出生命的伟大力量。以此为契机,创造出令人受到鼓舞的精神力量,成为人类为之吸吮的精神食粮。雕塑家亨利摩尔,就是这样一个感悟生活,创造艺术生命的大师。 从亨利摩尔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出生在一个动荡时代,残酷的战争灾难与早期的艰苦生活处境,无疑会给他带来深刻的磨练。这对于他的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6、,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对于亨利摩尔的雕塑创作来说,真正地、更深层地源动力并非只是这些复杂的生活历程。也就是说,另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源自本我的潜在作用,促使他创作了那些举世之作。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我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它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中,它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欲望、本能的习惯根源。其一,本我遵循着一种维乐原则,它要尽快发泄掉由于外部和内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使人如释重负,快乐舒畅的感觉油然而生。如果,人的紧张感不能完全被消除,会给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挫折与不畅,它会促进本我的发展,由于本

7、我遭受挫折而得到发展的过程被弗洛伊德称之为“主要过程”。在“主要过程”中,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都参与其中,提供消除和减弱紧张所需要的物体的记忆表象。在“主要过程”中,“知觉认同”是排泄紧张的手段。所谓“知觉认同”是指本我,认为记忆表象和知觉本身是一致的。如夜间做梦就是“主要过程”的一个例子。其次,本我是心力的主要来源。人的全部本能、欲望都存储在本我之中,它是各种本能的活动中心。再次,本我不受理性和逻辑法则的约束,它没有价值观念、伦理和道德法则。它始终以满足本我的欲望为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不顾一切。 从本我这一人格结构元素的作用来看,真正对亨利摩尔产生影响的“主要过程”,应

8、当是下面这些抹不掉的记忆。这些事件的积淀,成为他终生为艺术努力的潜在资源,滋养着他的艺术生命。这些事件是:一、在他的自传前言中,约翰赫奇科提及的是在孩提时代一件曾经对亨利摩尔有过影响的事情:他父亲非常喜欢烘苹果排,因此,亨利摩尔必须到潮湿、黑暗的地窖里去拿苹果。可他又非常怕黑,所以他总是侧着身子走下阶梯,使他的一只眼睛看着明亮的入口。后来,每当他创作雕塑凿到深处的时候,又想起了那个地窖,总感到想找个出口。二、亨利摩尔的妹妹埃尔西是家里最小的。她非常喜欢跑步,而且总是第一个跑到目的地。因此,他鼓励妹妹尽可能的加快速度,并且,越来越激烈地训练她。但是,后来埃尔西死于心脏病。多年来,这件事使他一直很

9、内疚,总是不断的自责自己。三、亨利摩尔上中学的时候,每个星期三都跟同学们去屠房。他们站在门口,看屠夫把牛、羊击倒或看已经准备好要屠宰的公牛。自传中是这样描绘的:“两三个男子抓住绕在牛脖子上的绳索,再把绳索穿过固定在屠房墙上的环子。于是男人们就可以把这头动物慢慢地拉过来,把它的头拉得仰面朝天动弹不得。这样弄好之后,他们开始动手杀戮。先用斧子的尖头打击它直到它失去知觉,然后就开始戮伤它,把它的血放出来等手续。尽管那是可怕的一幕,但我们还是说:走,我们去看那个屠夫去。”四、亨利摩尔十八岁应征入伍,去法国作战,他冲到其他人的前头向敌人开火。他认为,“这是我的第一次对真正生活的体验。”在坎姆伯莱战役中,

10、尽管他们获得了胜利。但是,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个出征的战士中,只有包括亨利摩尔在内的人生还。五、二战时亨利摩尔在伦敦的工作室被炸后,住在郝格兰。每周里,他有两天要回伦敦,晚上在地铁画速写,表现逃避轰炸的避难者。他的传记中是这样描绘的:“我不能够在现场作画,那样就会象是在奴隶的底舱里画的。”“我从未看到这么多斜倚的躯体,甚至火车隧道竟然看起来象我的雕塑上的孔洞。并且在这不吉利的紧张气氛中,我注意到许多不相识的人们踡曲成一团形成一个亲密的组合形态,并且孩童们当火车在脚边呼啸而过时仍然酣睡着。” 从亨利摩尔这些足以使他终生都在不断重复的记忆,完全可以找到蕴含在他的雕塑作品中更深层意义。我们知道,亨利

11、摩尔的雕塑材料多选用青铜和黑、白大理石,可概括为三类不同题材:卧像、母与子和内外结构。他用孔洞、薄壳、套叠、穿插等造型手法,把人体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立体空间形态。从造型的语言来看,他的雕塑不刻意变化,手法明快,造型几乎接近自然形体,概括简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造型的某些部位,将形体的两个面用孔洞联系起来。深邃的空间中透着光明,起伏的形体表面隐含着内部的幽深。大小不同的孔洞,给人以无限的思绪与联想,是神秘的幽谷?还是恐怖的泉源?还是莫测的时间隧道?这些孔洞直接把人们带入一个超越时空的境界,使人忘却现实中的一切。另外,亨利摩尔的雕塑多采取分段式把所表现的主体人体,分为两段或三段,加以重新组合

12、布局,制造出一种新的空间。这些原为一体的分段人体,一部分被丢弃,剩余部分被放置在他认为需要摆放的地方。在重新的组合状态下,段落式的斜倚人体,令人难以名状。那么,我们能否这样判断,亨利摩尔创作这些雕塑的真正源动力是这样形成的: 一、孔洞源于亨利摩尔童年时代在地窖里产生的恐怖。那些连通的透着光亮的孔,那些没有穿透的幽黑的凹孔,那些大小不同的、通透或不透的孔或洞在他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次战场作战的体验中,催化了由这些孔洞所带来的恐怖感。因此,这些孔洞的意味不能不被延伸:那地窖上空透着天光的;那些屠夫们斧尖下牛羊头上留下的;那些枪林弹雨的永久痕迹,无论是牺牲生命者带走的,还是遗留在生还者身上的都是

13、具有恐怖与血腥的回忆!尽管,亨利摩尔精心雕琢,用最适宜的尺度、位置去美化它们,使人们感觉它的生命感与艺术价值。但是,谁又真正体验到那颗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心呢? 二、分段源于亨利摩尔童年时代妹妹死亡产生的对生命深刻体验。以骨骼为原型创造人体,本身就具有亡灵的意味。妹妹的死亡是终生萦绕在他内心的愧疚,促使他对亲人的一次次的追悔。在灵魂深处,是他期待着与亲人的相逢。然而,战争则是成全他的绝好平台。因此,他主动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非常勇敢。能否这样去看:妹妹的逝去,使他也勇敢地面对死亡。在烽火连天的战场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里,夹杂着生与死的矛盾思索。战争中的生还,并不能说明其潜意识的消失。那布局协调、造型精到、空间结构合理、肌理考究的分段雕塑,使他找到了表达内心惊恐与痛楚的最佳媒介。这些分段的形体,摆放得是那样有序,会不会是对死亡魂灵的刻意梳理、对妹妹亡灵的精心祭奠,或者是已经清理过的战场呢? 参考文献: 观念灵感生活亨利摩尔自传英亨利摩尔约翰赫奇科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摩尔论艺陆 军 人民美术出版社 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讲义秦喜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 亨利摩尔的生平及其作品 英赫伯特里德 世界美术1982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