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391990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构造物探复习资料 (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简述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岩石物理性质依据和物理依据。答:根据所利用的岩石物理性质与物理场的不同,可分为地震法、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和地热法、测井等七种。(1)地震法:地震记录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旅行时间等运动学信息和振幅、频率等动力学信息与地下地层结构及其物质构成有关。经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后可推断地下主要地层界面的几何形态与埋藏深度,判定岩层性质。 物理依据:弹性波(如地震波和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岩石物性依据:岩石的弹性性质不同,使得弹性波传播速度(和密度)存在差异;主要观测方式:在勘探船上连续观测;(2)重力法:在地表测定并计算由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重力变化

2、,可以反演地下物质密度分布状态,获知地下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及其岩性信息。物理依据:地球表面及内部存在的万有引力与离心力的作用;岩石物性依据:岩石的密度差异;主要观测方式:在调查船上连续观测、海底定点观测、飞机航测或卫星遥测; (3)磁法:以岩石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地磁场或者人工磁场的变化规律,计算并提取磁性岩石的分布变化引起的磁异常来反演磁性岩石在地下深部的分布范围与埋藏深度,获知有关磁性体的磁化强度等磁性参数。物理依据:地球磁场 ;岩石物性依据:岩石的磁化率和剩余磁性存在差异 ;主要观测方式:在调查船上连续观测、海底定点观测、飞机航测或卫星遥测; (4)电法:利用岩石的电阻率

3、、磁导率、极化率和介电常数等电学物理性质差异,通过测定和研究与这些物性差异有关的天然或人工激发的电场和电磁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的物性、组成和分布状态,探查地质构造的赋存状态和物性参数等。物理依据:自然电场,直流电场,电磁场 ;激发极化场;岩石物性依据:岩石的视电阻率、磁导率、极化率和介电常数等存在差异 ;主要观测方式:海底; (5)放射性法:利用岩石中天然放射性核(铀、钍等)含量及种类的差异,以及在人工放射源激发下岩石产生的各种核物理现象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或寻找矿产的方法。物理依据:岩石具有放射性 ;岩石物性依据:岩石放射性差异 ;主要观测方式:在海底或在海水

4、中近海底深度使用闪烁计数器测量; (6)地热法:以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为基础,通过观测地球内部各种热源所形成的地热场随空间和事件的分布规律,从而配合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和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物理依据:热流量 ;岩石物性依据:岩石的热传导率存在差异 ;主要观测方式:将仪器放置在取样器上测量; (7)地球物理测井:是在钻孔中应用探测仪器,测量井壁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的方法,或者说是在井孔中实施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统称。根据利用的岩石物性与物理场可划分为电测井类,声测井类,核测井类、其他类等;第二章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的特点2、海底地形按照它们的基本特征,可划分为哪些单元?答:大洋中脊:大

5、洋底部、呈线状分布的具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延伸四大洲,连绵数万里。洋脊上有火山地震活动,由硅镁质火山岩组成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包括深海盆地、深海平原、海底山、海峰、海底高原等。大陆边缘:大陆与海洋连通的边缘地带,位于大陆和水深大于35004000m的海盆之间;包括大陆隆、大陆坡、大陆架以及海沟与岛弧等,分为稳定性和活动性两大类海岸带:陆之间的分界线-涨潮落潮海水水位发生高低变化的作用区,即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3、用于探测水深、实现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的水声探测技术有哪些?答:通过测深实现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回声探测技术、侧扫声纳技术、多波束测深技

6、术;浅海底地层剖面结构探测浅层剖面测量技术、合成孔径声纳。第三章 海洋地球物理基础1、简述并会分析影响各类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答:岩(矿)石的密度:是指岩(矿)石的致密程度,通常以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来表示,单位是:g/cm3或kg/m3。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有:(1)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2)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的充填物;(3)岩石所受的压力;1、火成岩:密度主要由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多少决定。火成岩从酸性岩向基性岩过渡时,其密度值随着岩石中铁镁暗色矿物百分含量的逐渐增加而变大。2、沉积岩: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度,与物质成分的关系不明显。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

7、关系,孔隙度变大,密度减小。3、变质岩:密度与矿物的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变质岩密度比原岩大,变质程度深的岩石比程度浅的大2、简述并会分析影响岩(矿)石磁性的主要因素。答:表征岩矿石磁性的物理量有:磁化强度M:表示均匀无限磁介质受到外部磁场H的作用时,物质被磁化的程度;磁化率: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它是无量纲的物理量。感应磁化强度:位于岩石圈的岩体和矿体,它们受现代地磁场的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岩矿石在生成时,处于一定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它与现代地磁场无关。总磁化强度是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和

8、。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1)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与含量: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含量越多,磁性越强;(2)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颗粒大小: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颗粒粗的较颗粒细的磁化率大;(3)岩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结构: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4)温度:抗磁性矿物磁化率与温度无关;顺磁性矿物与温度的关系由居里定律确定;铁磁性矿物与温度的关系分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前者磁化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大,接近居里点陡然下降趋于零;后者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不相吻合;温度增高后不稳定(5)压力:岩石磁化率及剩磁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3、简述并会分析影响

9、岩(矿)石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答: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值取决于岩层的弹性常数和密度。火成岩的速度大于沉积岩和变质岩,且速度变化范围小;变质岩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沉积岩速度较小,但因其结构复杂,影响因素多,速度的变化范围最大,速度成层分布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孔隙度及孔隙填充物性质:传播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对于同种岩石,孔隙度大,速度低。当孔隙中的水被液态的氢氧化合物所代替且达到饱和时,速度降低;孔隙中被气态氢化物充填时,速度大大降低;2、密度:一般而言,速度随密度增大而增高。3、埋藏深度:地震波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老岩石较新岩石速度高。在强烈褶皱区

10、,通常速度增大;在隆起的顶部,速度减低。一般而言,地震波速度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5、温度:速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较微小。温度每升高100,速度减小5%6%。第四章:海洋重力测量1、名词解释:重力场、重力位、重力等位面、大地水准面、正常地球、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位答:重力场:地球内部(地心处除外)、地球表面及附近空间存在重力作用的范围称为地球重力场。它是空间中的一种力或力场,是引力场和惯性离心力场的合成场。重力位:对于很多形式的力,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的标量函数R,这个标量函数对各个坐标轴的偏导数等于力在相应坐标轴上的分量,将与重力所对应的标量函数称为重力位。重力等位面:空

11、间内一个重力位处处相等的曲面,该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大地水准面:重力等位面中与平均海洋面重合的重力等位面。正常地球:一个形状和质量分布都很规则的匀速旋转的物体,这个物体被称为正常地球。正常地球是表面光滑的椭球体;内部的密度分布是均匀的;或者成层分布且各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各层界面都是共焦点的旋转椭球面; 正常重力场:假设一个形状和质量分布都很规则的匀速旋转的物体所产生的重力场。正常重力位:在正常地球的假设条件下,根据椭球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密度、自转的角速度以及各点位置等可计算正常地球的重力位。2、什么是重力异常?如何理解重力异常的实质?答:重力异常:重力勘探中,由地下岩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

12、引起的重力的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也可定义为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实质:剩余密度:研究对象的密度与围岩的密度0之差。剩余质量: 0与研究对象的体积V之积。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存在比正常质量分布多余或不足的质量时( M),引力大小将会发上变化,进而使重力值改变。讨论地球正常重力值的目的就在于从实测重力值中减去密度均匀条件下的正常重力值的变化,获得由地下地质体剩余质量所引起的重力异常。由某个地质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就是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在重力方向或者铅垂方向的分量,因此,重力异常实质上就是引力异常。如果存在多个地质体,某一测点处的重力异常是各个地质体在这个测点上引

13、起的引力异常在铅垂方向的叠加。3、重力测量方式有哪些?海洋重力测量的主要测量方式是什么?答:重力测量的方式为路线测量、剖面测量和面积测量。路线测量:一般用于概查或普查阶段,重力测点沿交通方便的道路布置,测点大致均匀分布,线距没有严格要求。剖面测量:多用于详查或专门性测量,剖面线方向应垂直地质体走向,并尽可能通过地质体在地面投影的中心部位,测点不能偏离剖面线,在正常值区点距可大些。面积测量:是重力测量的基本形式,它可以提供工区内重力异常全貌。 海洋重力测量的主要测量方式:1、 海面(船载)重力测量 将重力仪安置在海面舰船或潜水艇内进行动态观测,对测量剖面提供连续的观测值。仪器结构简单,观测方便,

14、工作效率高。但作用在重力仪弹性系统上的除了重力以外,还有许多因船的运动而引起的扰动力,这些扰动力必须在重力观测值中予以消除。2、 卫星测高重力测量利用卫星上装载的雷达测高仪,连续向地球发射雷达脉冲,并接收自地球表面返回的脉冲回波,通过处理,计算出海洋大地水准面高,进而可用于计算海洋重力异常。4、简述基点、基点网的概念与作用。答:基点:重力仪本身存在着无法消除的零点漂移,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零点漂移积累愈大,而且往往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因此,用重力仪在测点上进行观测时,需要一些精度更高、重力值已知的点来控制,称为基点。精度比普通点高出一倍以上基点网:基点在观测时都要联成封闭的网络,这些网叫基点网

15、。任一测段的重力普通点观测均应从基点开始,并终止于基点。作用:控制重力普通点的观测精度,避免误差的积累; 检查重力仪在某一段工作时间内的零点漂移,确定零点漂移校正系数; 推算全区重力测点上的相对重力值或绝对重力值。 5、普通点、检查点的观测方式与要求。 答:普通点:测区内为获得探测对象引起的重力异常而布置的观测点。布置:应按设计书中提出的测网形状、点线距等均匀布设在全区。观测:一般采用单次观测,但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即最大线性时间间隔内)起止于基点上。检查点:为检查普通点的观测质量,抽取一定数量的点做检查观测。布置:检查点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大致均匀,即每天的观测和每一条测线上的点都应受到检查。应占普通点总数的5%-10%,在大面积的区域调查中也不应少于3%。观测:检查观测与初次观测时所用的仪器不同,操作人员不同、观测路线不同。检查观测不应集中于施工后期统一进行,而应在平时的普通点观测之中穿插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而尽快解决。6、由野外观测值计算重力异常,通常要进行哪些校正?掌握各种校正的概念与目的以及校正后重力异常的概念;重点掌握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答:1、数据初步整理(消除时间变化的因素):重力固体潮校正:为了消除太阳、月亮对地表各测点产生的重力变化;零漂校正:消除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