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论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381219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散文论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汪曾祺散文论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汪曾祺散文论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汪曾祺散文论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汪曾祺散文论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汪曾祺散文论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散文论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汪曾祺散文论析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 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下面是小编 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 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 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 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 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 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 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 坐在穿上的画面,

2、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 脚丫。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 义上的随笔。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 闲话。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 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一一汪 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 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 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 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 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3、。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 品,见功底的文体。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 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其实“随缘任运” 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 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 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他在随 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 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 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 的民情乐趣。他说“

4、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 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 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 忧患而愈温厚。”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 象征。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 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 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 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 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老干部。”我们阅读 感受的确是“淡”的,但同时汪曾祺的血脉又是“不

5、淡”的,汪曾祺的淡 泊和通达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蔼然仁者的风范。正如他形容自己 的恩师沈从文的话:“淡泊不是人的品德,而是一种境界。汪曾祺的 随缘任运还表现在他热衷于回忆童年的生活:童年是一个长长的节 日,金色童年是所有不幸的成年人的天堂。而且他说:“一个人能不 能成为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他在回忆自己童年的天真 无邪的生活时永远清澈纯美,反映了整个人的生活态度,无论经历什 么,都不虚无、不绝望。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 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 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 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

6、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 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 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 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 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我想汪曾祺吸引我 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时刻在追求着一种快乐、幸福的生存状态,返 朴归真、情趣盎然汪曾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 谐,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散文方面表现在泰山 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崇高、伟大的近似偏激的 情绪。“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

7、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无非三 种:忧伤、欢乐和嘲讽”这与他追求的和谐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种感 情都很温和。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谈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那么就必须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不是从道理上,而 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 情味的思想。”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思想:“我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 道主义者。”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汪曾祺这样解释自己的人 道主义,即“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 努力去感觉周围生活的生意盎然,怀着碧绿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给自己的儿子

8、和孙子讲 自己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讲的老泪纵横。“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 是个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写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写的家常小吃。 就这样于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写出人生的哲理。汪曾祺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许多民俗文化背景, 比如受戒里的庙,大淖记事里的大淖等,这些环境和人文民 俗都构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 写了故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乡的乡亲,故乡的庙宇,故乡的河湖, 故乡的元宵节等节日风俗,故乡的特产,故乡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 写了好多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俗,比如昆明,比如张家口,甚至美国, 他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是怎样写出来的他 称

9、自己是“通俗抒情诗人”,他写的清风白水、竹篱茅舍无不带有特定 的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开 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 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 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 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 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 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 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比如说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 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

10、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 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 生动有趣,语言也是极其的朴素,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 象。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 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 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 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 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 言说。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 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

11、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汪曾祺的 散文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 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 分。他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 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给人们的视觉建立起一种原汁原味的 “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的欣赏,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 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 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 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 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