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380744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让数学新课标贴近每个学生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进入中学后,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数字到字母,从常量到变量,从平面到空间所以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思维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准确地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让新课标真正贴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究竟应怎样具体实施呢? 一、营造合理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地听讲和练

2、习为主的方式了,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其中情境是暗示信息的重要的而广泛的发源地,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源头与氛围,多角度地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与活动情境并使其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品味到教材中那些新奇有趣、奥妙无穷的学习内容,才能有效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大胆猜想,标新立异获知知识,发现规律,发展智力。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及教学内容来具体考虑,保证情境的趣味性、贴近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让情境从生活中来,带着探索性和趣味性来,让学生在合作性、竞争性的活动情

3、境中变得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在亲身体验的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动手实践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使学生经历“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数量关系和空间观

4、念,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和兴趣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影响到自主探索的水平程度和效果,学习兴趣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意识,必须把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和兴趣放在首位。同时,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不可能每个同学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就需要停下来讨论、商量、请教、弥补漏洞,他们就希望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故而课堂中的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只有在这种互帮互益,互相激励的氛围中,才会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学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是环环相扣的,缺少任一环节,整个课堂就会显得脱节,缺乏连贯性,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标,用活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贴近,向学生经验贴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深刻的教学理念,更要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对教材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课本中的习题,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进行数学思考。只有用好教材,活用教材,让知识融入生活,才会对学生的数学观产生深远影响。 四、关注评价过程,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关注他们在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进步,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总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鲜活的个体,要让新课标贴近学生,就要革新理念,用科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社会培育创造型人才。中学数学录入:管理员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