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370786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教育2013学年荣怀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四年级教案集 2014.5.28第四课 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

2、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 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3、则不得其正。“忿”和“懥”都有愤恨 、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

4、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1)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2)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

5、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第五课 齐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2、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

6、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3、 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重难点1、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2、 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教学过程:1、 诵读感悟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

7、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1)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2)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3)读熟课文首先,安排学

8、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句意。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4)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第六课 治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诵读感悟1、创设情景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引导

9、学生学习治国2.生字出示。絜矩 恶 悖 等词语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3 熟读课文跟着音频熟读。采用男女生对读。二、字词地梳理“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

10、。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第九课 子路问强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

11、一些强者。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教学过程:一、 导入揭题1、 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2、 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二、文中人物简介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明确:子路、孔子。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

12、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三、诵其文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4、齐读。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中立而不倚2、这才是真强啊!强哉矫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国有道,不变塞焉。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白

13、: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

14、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六、 板书 和而不流 中立不倚 国有道,不变塞焉 国无道,至死不变第十课 君子之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教学过程:一、 导入揭题1、 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2、 板书揭题:君子之道。齐读课题。二、经典

15、研读1、整体把握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2、字句梳理(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语”,动词,说的意思。“语大”就是往大了说,“语小”就是往小了说。“载”,承载,放置的意思。(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诗。指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