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368877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练习版) 古代诗歌阅读题目一 舟中晓望(孟浩然) 题目二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 题目三 潼关 (汪元量) 题目四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 题目五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 题目六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题目七 青玉案(元好问) 题目八 凤栖梧(王庭筠) 题目九 茶 瓶 儿(李元膺) 题目十 山花子春恨(陈子龙) 题目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释】舳舻(zh l):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利涉

2、:出自易经“利 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 仙如幻的联想。 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 国水中挂帆起航。 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 之外的天台山。 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 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 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6 分)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 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 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 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 B开

4、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 以“水落沙屿出”暗示。 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 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D“南望”句写因为思念友人王迥,遥望他所住的鹿门山;“恨如失”写诗人回到家中,因不能入仕 而顿生满腔怨恨,若有所失。 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潼关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

5、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释此诗为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皇帝赵隰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经潼关时所作。邮亭:古 时的驿站。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桃林塞:即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 西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行踪,接着写潼关所见所为及所感,最后想象旧君所在地的偏僻荒凉。 B.全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除颔联直抒胸臆外,其他三联写景,寓情于景。 C.因为害怕见到家乡真实情形,任凭怎样思念家乡,诗人也不登望乡台眺望家乡。 D.全诗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的形象,忠君爱国却报国无门,回天无力,徒有哀伤。 2.尾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

6、要分析。(6 分) 【注释】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答案与解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B.“悠悠”二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出,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登江中孤屿”。 B“夕阳”二句再现往昔二人游览的情景,前句为景语,后句为情语,“兴非一”即诗兴非一,兴致 无穷。 D“南望”二句抒写对王迥的思念:回到家中,不禁遥望鹿门山,恨少人理解,不被重用,心中怅然 若失。 2.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四:阅读

7、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 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 重氛围。 B.

8、“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 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 扶桑更远。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 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6 分) 题目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

9、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 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 荒凉,环境恶劣。 B.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 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 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

10、了作者对友人 的深情厚谊。 题目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阅。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题目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青玉案 (金)元好问 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

11、冉冉韶华暮。欲写幽怀恨无句。九十花期能几许。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1.简析上片“落红吹满沙头路”的作用。 2.从全词看,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题目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注】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 题目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茶 瓶 儿

12、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题目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 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

13、。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景阳宫:景阳宫 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一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练习二 区块链发展尤需以人为本 练习三 中国道德的底线 练习四 通向身感心赏之学 附录 答案与解析 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赵法生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 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14、直到西周巾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 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 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用公,则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雪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03 月 23 日) 1下列关于原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礼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沦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以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第 3 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义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