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366710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 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动物血清、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 谢产物;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等药物及多糖类物质。此外,其自身组织抗原也可以成为变应原。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机制等,将其分为四型:I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W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I型超

2、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 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 应。其主要特征有: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对相应抗原易产牛IgE型 抗体的患者称为特应性个体或过敏体质个体。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变应原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多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种蛋白结合而成 为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

3、丝及抱子等。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 虾等。某些酶类,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2. 抗体IgE型抗体称为变应素。在5类免疫球蛋白中,IgE是血清中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 最高,对热最不稳定的Ig。而在I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即特应性个体,IgE含量显著增高。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IgE为亲细胞抗体, 它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 Fc受体结合。IgE的产生依赖于Th2细胞活化后分泌的IL-4。Thl细胞分泌的IFN- Y可抑制Th2细胞分泌IL-43. 细胞参与I型招敏反应

4、的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二)1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1. 致敏阶段 变应原首次进入,诱导IgE抗体产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通常致敏状态可 持续数月其至更长。结合有IgE胞称为致敏靶细胞。2. 激发阶段 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发生Fc R I交联, 使细胞内各种酶活化,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3. 效应阶段此阶段是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根据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期相(速发相)反应通常在接触相同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该种反应主

5、要 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晚期相(迟发相)反应主要发牛在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 长时间。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全身超敏反应1.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2. 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 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二)局部性超敏反应1. 呼吸道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2. 消化道过敏反应:有些人进食鱼、虾、蟹、蛋、牛奶等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 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

6、生过敏性休克。3. 皮肤过敏反应:可由药物、食物、油漆、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荨麻疹、 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变以皮疹为主,特点是剧烈瘙痒。三、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皮肤试验1原理当变应原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导致肥大 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 数小时后消失。若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2. 皮内试验方法(1)1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皮肤消毒后,于前臂内侧将变应原提取液,0.010.02ml)一注入皮内。 形成约23mm的皮丘。如

7、同时作数种变应原皮试时,两种皮试变应原的间距应为2.55.0cm (高度可疑敏 感的变应原应选择5cm),并于注射后1525分钟观察结果。I型招敏反应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风团为 主。阳性对照液常用盐酸组胺,阴性对照液一般用变应原的稀释保存液或生理盐水。试验中一般采用左右 两臂一侧作对照,另一侧做试验。假阳性的常见原因: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患者有皮肤划痕症:抗原不纯或被污染:抗 原量注射过多。假阴性的常见原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患者皮肤反应较低: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 类药或激素类药: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2)挑刺试验:也称点刺试验。将抗原和对照液滴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然后在

8、该处用针尖透过 抗原液滴,与皮肤呈45进针点刺,以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挑刺试验较皮内试验安全,假阳性较少,但敏感性较皮内试验低。I型超敏反应挑刺试验的阳性结果 以红晕为主。3临床意义(1)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是防治超敏反应的重要手段。诵过皮肤试验检测出引起招敏反应的 变应原,为患者防止该病再次发生提供预防依据。(2)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易引起变态反应。生射异种抗血 清(如破伤风抗血清和狂犬病抗血清)者应在使用前作过敏试验。(二)血清总IgE检测1. 测定方法(1)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用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抗IgE,与血清中I

9、gE反应后,通过化学发光分析, 计算出血清中IgE含量。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测定自动化、检测时间短,临床多釆用此 法。(2)双抗体夹心ELISA:方便、实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不需要特殊仪器,临床上较为常用。 临床意义:血清总IgE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种族、地域、环境、遗传及检测方法等。因此在分析血清IgE结果时须参考当地人群IgE水平。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 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霉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三)特异性IsE检测1. 测定方法特异性IgE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的IgE。检测时

10、是用纯化的特异变应原替代抗IgE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技术和免疫印迹测定法。2临床意义特异性IgE的增高对I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免疫印迹测定法有无污染、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能一次性确定多种变应原等优点,目前在国内 已广泛应用。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 体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一、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均可成为II型超

11、 敏反应中被攻击杀伤的靶细胞。根据靶细胞的种类和靶抗原的来源,可以将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分为4 类:1同种异型抗原 如AB0血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血小板抗原等。2. 共同抗原 如链球菌胞壁多糖抗原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3. 变性自身抗原 感染和理化因素作用(如辐射、热化学制剂等),导致自身细胞或组织抗原物质的变 性。4. 外来抗原 如某些化学制剂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细胞或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抗体。(二)抗体 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和IgM,少数为IgA。(三)发生过程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以下途径杀伤靶细胞或导致靶

12、细胞功能 紊乱。1. 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抗体2.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 ADCC作用4.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输血反应 多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2新生儿溶血症 如母亲为Rh阴性血型,胎儿为Rh阳性血型,再次妊娠时,胎儿又为Rh阳性。初次 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能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阳性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 发生新生儿溶血症。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后,能使 红细胞膜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

13、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丁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 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这种抗体与结合 有药物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血 细胞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是由自身抗体(抗W型胶原抗体)引起的以肺出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 自身抗体与肺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W型胶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作用,导致肺出血和肾炎。6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为Graves病,患者体内可产生抗甲状腺上皮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TSH)受 体

14、的自身抗体。该种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分泌甲状腺素,引起甲 状腺功能亢进,而不使甲状腺细胞破坏。多数人认为它是II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三、II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抗血细胞抗体大多属于不完全抗体,这种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 集现象。1. Rh抗体的检测Rh抗体检测方法常有盐水凝集法、酶介质法等。2. 抗球蛋白检测(1)直接Coombs试验:即可直接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试验。该试验是检测致敏红细胞 的一种方法。用于检测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致敏,如新生儿溶血症、溶血性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等。(2)间

15、接Coombs试验:即用已知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受检红细胞上相应的抗原,或用已知抗原的红细 胞检测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如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奸娠所致免疫性血型抗体及 自身免疫性血型抗体,也用于交叉配血。(二)临床意义在贫血患者AB0血型一致的输血中,如Rh抗体阳性,应输AB0血型一致的Rh阴性血。母亲为Rh阴性血型,分娩了 Rh阳性的胎儿。一般妊娠16周应作首次Rh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以 后每68周再测定。结果为阳性,则第20周重复检测,以后每隔24周复查1次,直至分娩Rh抗体效 价三1:16或1: 32时,胎儿很可能发生水肿。再次妊娠时应对孕妇Rh抗体进行监测,Rh抗体超过1: 64 即应采取措施,如孕妇血浆交换术等。伴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Coombs试验检测为阳性,说明体内产生有抗红细胞抗体,可帮助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币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 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 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