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365562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设计与反思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气(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气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定问题情境,、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特别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课件展现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

2、对值的由来更简单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2)(-12)+(+123)(+20)+(+12) (45)(-3.4)+(+4.3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定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範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其次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

3、为0 3、思索:两个有理数相加,和肯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定了两个游戏: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定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肯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模糊,同号异号分清晰;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力量”是修订后的

4、课程标準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準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晰加法毕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特别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课件展现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

5、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简单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特别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係,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係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 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局部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开启大脑的录音系

6、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外表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究竟是为什么。 再思索: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彙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 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索一再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例项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

7、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 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