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363610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摘要】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务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率增加,干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症状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到抽穗前后发病较重。主要发生于叶鞘和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于穗部和茎秆上。最初发生于近水面的叶鞘上,初呈暗绿色、边缘不清晰的斑点,以后扩大成椭圆形,边缘呈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呈湿润状。湿度低时,边缘暗褐色,中央:莘一灰色至灰白色,病斑多时,常多斑融合在一起

2、形成不规则形云纹状大斑。病斑与叶鞘上基本相似。初生灰绿色斑块,后绕茎扩展,可使茎秆一小段组织呈黄褐色坏死,病重时可折倒。受害部呈湿润状,青黑色,重者全穗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集结成团,最后在其中形成褐色像萝卜籽样的小形菌核。2.病原稻纹枯病病菌为一种真菌,无性态为 rhizoctoniasolanikt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初为五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

3、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菌核大小不一,明显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1030层坏死细胞构成,约占菌核半径的12左右,除细胞壁外,无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层具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及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菌核具有圆形小孔洞,即萌发孔,菌核形成过程中通过萌发孔排出分泌物,菌核萌发时菌丝也由此伸出。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生1个担孢子。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及其他寄主(14科50多种植物)上越冬,水稻收割前及收割过程中,大量菌核落入土壤中,成为来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天耕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插秧后菌核附着在稻丛近水面的叶鞘

4、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菌核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也可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少则1-2天,多则3-5天便可显症。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病菌菌丝主要在稻株问或稻丛间不断作横向扩展(水平扩展),随后病部病菌菌丝从下部叶鞘向中、上部叶鞘扩展(垂直扩展)。发病后形成的病斑还可产生气生菌丝和菌核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以收割前后落入田间的菌核或病稻草、其他寄主中的病菌进行越冬。4.发病因素稻田中越冬菌源多少是发病的主因,一般新开垦的稻田,无菌核存在,不发

5、病;多年老稻田发病与否以及轻重,主要决定于越冬菌核的有无和数量。一般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就重,但后期病情轻重则受幼苗长势、田间水、肥管理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排灌方式与病情有关。凡长期积水、排水不良或深灌,串灌的稻田,易造成稻丛间湿度高,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扩展,尤其在孕穗期至灌浆期灌水多而深,有助于发病,而科学灌溉,并适时排水晒田,稻田发病则轻。一般与稻瘟病相似,凡单施或晚施氮肥的稻田,稻株长势过旺,茎秆软弱,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病害发生。新开垦的稻田刁;发病或很少发病,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菌核量积累,发病程度有逐年加重趋势。如果新开垦稻田引用老稻田的水或耕耙机从老稻田转入,使

6、菌核传入,使发病年限提前。一般分蘖期降雨量大,雨日多、雨次多,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孕穗期遇到高温,水平扩展速度加快,可使病株率增加,以后持续性高温,高湿,加速病害垂直扩展,使病情加重。密植程度与纹枯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当密植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公顷栽插穴数和每穴插秧苗数越多,穴间和株间湿度越大,便越适于病菌的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病害,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情况下,不同年份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该年份温、湿度的综合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22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病,在23-

7、35并伴有高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特别是在28-32和97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有利于该病蔓延危害。5.防治措施5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2)种子清选。防止菌核和病残体混杂在种子间,应通过风选或机选,将病菌(菌核)淘汰出去,如用清水清选亦可。(3)打捞菌核:第二年插秧前,在整平土地灌水以后,尽量打捞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的菌核和病残体,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深

8、埋或晾干后烧掉。坚决防止机械、人工以及灌水的传播,减少菌核数量。(4)合理施肥:一定要氮、磷,钾肥混合施用,做到基肥足,追肥早。基肥与追肥应根据水稻需求与提高抗病性的原则,确定二者的比例,有条件的地区最好采取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增强茎秆坚硬度,提高抗病性。(5)科学灌溉:插秧期为花达水,返青后深水扶苗,以后则采取浅水增温、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并适时排水露田,出穗期后间歇灌溉。蜡熟末期停止灌水,黄熟期排水晒田,提高抗性。52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1)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克,加水喷雾。(2)2速保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500克,加水喷雾。(3)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每公顷600毫升,加水喷雾。(4)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1500-2250毫升,加水喷雾。(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公顿1500-2250克,加水喷雾。对于中病型田块,第一次喷药可挑治,喷药部位为中下部叶鞘。第二次喷药应全田喷药。对于重病型田块,第一次喷药就应全田喷药,根据病情再喷2-3次。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