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361305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10.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麦可克莱尔(Michael St. Clair)着陈登义医师译第十章史蒂分米歇尔:整合性的关系模式 1. 导论: 至此本文读者已看到了本书前面几章所揭橥由各理论家提及的有时令人困惑的种种名词与概念。这些名词与概念的种种变化差异可作为吾人考量史蒂分米歇尔近期著作的一个启始点机会,米歇尔所寻求的是在精神分析学中各种关系理论的一项整合性取径。米歇尔,在纽约是一位训练及督导的分析师,也是一位优秀作家,他认为过去几十年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化工作有很多是“断裂的、散漫性的,是由一群彼此竞争而不是互补的各精神分析学派所发展出来特别指关系模式,且从未被发展成一连贯的、统整的理论

2、架构”(1988,p.viii)。米歇尔和其共同作者杰葛林伯(Greenberg & Mitchell,1983),在仔细回顾后弗洛伊德著作时,把精神分析分成两个广泛而相互竞争的观点:即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与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包括一群理论: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人我模式(interper-sonal)精神分析以及自体心理学。米歇尔觉得在过去几十年间有关精神分析对人究竟如何思考看待起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不再是把心灵视为一组由个体内在浮现出来的、预先设定好的结构(古典驱力模式),而把重点转移到关系模式,视个体乃存在于一互动交流的型态中,而其内在结构衍生自一互动的、人际的场域(1993a,p.31)。过去

3、几十年来许多富创造性的、有影响力的贡献都从此关系模式中流泻出来。精神分析已经变得非常不同于弗氏初期的看法,而米歇尔认为驱力理论已过时,虽则有其概念上的统一性及完整性。那些认为和他人,不是和驱力,间的关系是精神生活基本事物的种种分析理论本身所说出来的却是多重的声音。就是针对这种断裂且散漫的关系模式使米歇尔认为:“当代精神分析理论与实务最大最迫切的问题是这些庞杂不同的各类精神分析学派及传统彼此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彼此契合无间?如果是,是怎么契合无间?如果不是,为何不是呢?”(1988,p.vii)。米歇尔为自己所设定的职责是去探索关系模式下各不同传统并且提出方式让那些不同传统能够整合起来而发展

4、成一整体性观点。米歇尔的书“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1988)目的就在发展出一连贯性且整体的架构以便检视精神分析式探询的一些重大领域,诸如性欲、幼稚化及自恋,特别是透过关系基质的透镜来看这样的事情。显然,他的关系观点重新定位精神分析思想的某些中心意旨,在“精神分析中的希望与颤怖”(Hope and Dread in Psychoanalysis)(Mitchell,1993a)一书中,米歇尔继续其对精神分析关键重点的考量,诸如自体与分析治疗。他特别去注意到精神分析关系中的各互动面向,并称呼精神分析为“一种牵涉到有关两

5、个参与者,即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种种希望与颤怖的历程”(1993a,p.9)*。米歇尔的著作,大部分集中在三本书籍、许多论文以及他在“精神分析对谈”(Psychoanalytic Dialogues)该杂志中担任编辑时所写编辑发言,是精巧细致、无法轻易加以摘要的。米歇尔相信“最基本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永远不会弃置弗洛伊德的思想于不顾”(1933a,pp.32,90),他坚信他并不是在建构一整体性替代古典弗洛伊德思想的东西。确实,他也相信许多后弗洛伊德理论家,诸如费尔邦、康伯格及寇哈特等想把他们的作为当做替代是一项错误。他寻求的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想整合关系模式各不同概念策略的取径(1993b,p.46

6、2)。然而,米歇尔所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深切的概念上远离古典模式的移转,而在他建构一整合式关系模式的观点时,他遗漏掉有关驱力的概念。本章将会考量米歇尔透过关系基质的透镜所曾细察的一些关键精神分析主题,当他寻求一个整合不同概念策略而用的方法学时(1993b,p.462)。虽然他常指出不同关系理论家各种取径的异同处,其所强调的绝大部分则是他自己的论点。接下来则是其对有关自体、自恋、性欲及幼稚化等关系模式方面的整合陈述的一摘要说明。他总是充满兴趣于将关系观点应用到临床情境上。*米歇尔交替地使用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以取代治疗师和病人等字眼。为求前后一致起见且因为本书的对象是比较广泛的读者,乃以一般通用的治疗师

7、和病人字眼来使用。2. 关键概念: 1. 关系基质: 关系基质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是诠释临床数据资料的架构。关系基质的内容包括自体、客体及交流互动型态(Mitchell,1988,p.41)。作为一组织原则,关系基质和驱力的理念可相对照,后者是作为古典模式的组织原则。这两种概念都在观看临床数据资料,但其对该数据的安排、运用以及因而所做的诠释则不同。2. 驱力: 驱力,在古典模式中被界定为“为了作工而对心灵所加诸的索求”(Freud,1905/1957,p.168),因而成为赋予整个心灵的组织机构以产生力量的动机能量。性与攻击本能或驱力成了原初的(力量)而和过去人类的动物性力量结合在一起。一百年前

8、,当达尔文主义是崭新且鲜活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特质还广为充斥流行,尚古主义(primitivism)的观念即视人类基本上是动物性的,其脆弱的文明是很不牢靠地建立在兽性本能上在人类的经验上提供了令人惊讶的新观点。为了逼真生动及具体性,米歇尔对这整体的观点以“野兽隐喻”(metaphor of the beast)一词加以摘述(1988,p.121)。3. 互动场域: 驱力究竟能否和关系基质的脉络整合一起?就历史观点看,曾试过许多方式要把这两种模式的差异性放在一块。米歇尔认为许多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即是一系列为处理驱力与关系之间两难所用的策略(Greenberg & Mitchell,1983,p.3

9、80;Mitchell,1988,p.52ff)。此关系模式的理论,在扬弃了驱力的架构后,常忽视了性欲的临床重要性或把它放置在发展的稍后阶段在前伊底帕斯期之后或单纯地只是视其为在关系脉络之中。有些理论家把关系模式看待为驱力模式内隐伏的东西。而有些人,像康伯格,则视关系模式为驱力理论的自然延伸。第三组人则宣称关系基质和驱力模式基本上是水火不容的。米歇尔指出弗洛伊德本人对于把关系和天生驱力这两种都含括在同一架构内而导致概念上产生问题的情形都挣扎不已,但最终他还是倾向把这些要素混合一起,而只单仰赖驱力作为核心的动机根源。米歇尔自己则声称以一种非混合论点的选择做替代:“一种纯粹的关系模式观点,不和驱力

10、模式的前提混合在一起”(1988,p.54)。他的策略是“把关系模式精神分析理论的重大轴线整合起来发展成为一宽广的、整合的观点”,而在当中驱力的概念乃被遗漏掉了(1988,p.60)。不强调驱力且把焦点放在关系面向确实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但米歇尔坚持放弃掉理论的建构并不意味向临床数据屈服,包括那些使弗洛伊德产生本能驱力想法的有关数据资料。这类数据资料包括被驱力影响的感觉、压力和急迫的经验以及利用动物性或躯体的想象所做的自体描述。米歇尔寻求能保有古典精神分析的临床贡献,但他又在人类心灵的一交互式、关系理论中重新塑造临床的数据资料。米歇尔是以一宽广的意义、典范的意义来使用关系基质这一观念。此关系姿

11、态(stance)认为所有意义都是从关系中产生出来,没有任何东西是如古典驱力模式所讲天生的方式(1988,p.61)。心灵是由关系的各种组态所组成。确实,人类的真正本性是在寻求一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连结,不论是为了安全、融合、愉悦或依赖。人类是在关系基质中形成及孕育的,那是一种个体们努力想接触、维系结合或明辨自身的一个“互动场域”(interactional field)。在关系模式中,研究的基本单元不是作为各别实体其欲望和现实撞击的个体,而是此互动场域,在其中个体得以建立并维系和他人间的连结。欲望、高潮、躯体经验等都被视为在关系性的脉络之中。(待续)第十章史蒂分米歇尔:整合性的关系模式(续

12、)三、不具驱力理论后的精神分析:米歇尔觉察到去除掉驱力概念则基本上将改变了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为了阐释其关于关系模式的见解,他经由关系的透镜仔细看待精神分析信念的诸多重要擎柱。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对性欲的观点。 1. 性欲: 驱力模式视性本能的贯通和控制为其中心意旨。关系模式则视关系型态的建立和维系为经验的中心结构。性欲被诠释为互动脉络中的一种响应、一种表达或一种行动。两种模式都是在计算临床数据资料,只是对数据资料的安排和诠释各有不同。古典驱力模式假定一个人的行为其动机和意义是衍生自本能,而这些驱力则提供种种诠释的类别。在人类经验的每一特质下面都可发现身体的、性欲的以及攻击的主题。例如:肛门性(

13、anality)这个面向就可在控制性、贮藏性及整洁性种种经验中可见到。关系模式提供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人类经验。例如:和别人建立强烈的关系是被视为原初性的,不管那些连结是真实的或幻想的。许多注意力都被放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上,而各种丰富的隐喻因不同种类的关系型态而存在,诸如融合、分化、宰制及控制等(1988,pp.90-92)。驱力模式让性欲与其客体(对象)之间的连结松动了(也就是说,它降低了那吸引人的客体其天生本能的优先重要性所具有的魅力)。米歇尔提示,驱力模式相当强调在吾人内在兽性的隐喻,因而把问题根源定位于以性的本质作为我们人类过去动物兽性的一种前人类遗迹(prehuman vestige)。和

14、此一取径相反的,关系模式采取的是相反方针:它强化并且扩大性欲及其客体之间的连结,同时指出性欲是如何地提供路径使关系组态得以建立及维系(1988,p.89)。驱力模式使个体的性欲成为人格的中心要旨。因此心性的冲动推力(urges)及愿望成就了行为动机且形塑个体的自体意识或(自体)认同。力比多在什么地方固着住,也就决定了某种特定的人格型式,诸如口欲型人格以达到性器的原初优越性来指涉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关系模式则主张认同的维系及连续性才是人类考量的中心重要性,性的经验只不过是在它们被牵涉进此一发展上的职责时才具备其意义及重要性。在关系冲突成形并且表现出来时,性欲才成其为一范围领域(1988,pp.6

15、6,92-99)。性欲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均扮演一中心角色。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基本上是非常重要的,而深度愉悦和情绪响应的相互交流则或许是最强有力的中介,透过它乃能寻求到、建立起、失落及重获情感的连结及亲密关系(1988,p.107)。倒错的性欲则可用反映不同型式的客体束縳(object ties)来加以理解,而那是对客体的替代性路径(1988,p.92)。性欲以其所有的许多形式及各种各样而成为一整列不同种类的自体组织和客体束缚或连结。确实,弗洛依德所踫到最早的临床问题,是其病人性欲的诸多隐藏伪装面向而表现为怪异精神官能症状,他相信那些是由于脱离掉(de-tachment from)性欲的其余面向以

16、及(对该)性欲的潜抑,然后被迫以迂回方式得以表现所致。但是根据关系模式,这些精神官能障碍并非兽性的、天生本性所致,而比较是分裂焦虑的结果,也是寻求和他人连结并维系该连结造成断裂的结果(1988,p.65)。性经验的中心角色以及其在精神病理上所扮演的色并非衍生自其天生的特性,而是来自其在互动上和关系上的意义。例如:性常被以爱之名来索求,而性的缺席(不在)则被认为是一种背叛及羞辱。性的匮乏被以升高性的压力的方式来体验,那其实是和焦虑有关而非性激发(arousal)。性释放不只是以降低紧张的方式而且是被视为一种卖命地寻求一再保证以对抗拋弃及背叛的方式来体验。甚至自慰也可以用关系的方式来看待,诸如对有关一再保证及拋弃的恐惧所产生两难的一种逃避。自慰是一种自体满足的形式,当该自体被慰藉了而其人际讯息则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