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77957.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358297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779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779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7795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7795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7795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7795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77957.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我在刘备传一书中,以比较大的篇幅系统地论述了刘备坎坷崎岖、充满危机的人生历程,着力分析了他那种折而不挠、败不气馁的战斗精神。同时,对其功业、某些思想主张,以及为人、平庸的一面做出适当的分析和研究。明显的结论是:第一,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第二,刘备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但也为结束这种局面,为国家的渐趋统一,做出了一定贡献;第三,刘备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或客气地称其为未及有所作为的皇帝);第四,刘备重义、爱民甚得历史好评,但同封建时代一切谋立大业的历史人物一样,他并没有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易;第五,刘备不喜欢读书

2、,没有真才实学,一门心思“打天下,坐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没有多少贡献,难与曹操同日而语;第六,刘备同曹操一样,可谓是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但他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指挥的战争败多胜少,甚乏军事才略;第七,刘备不具备大政治家的素质,不善分析形势、把握时局,易被感情左右,导致盲动、被动,最终失败;第八,刘备用人不如曹操,更不如孙权,既信之又疑之,喜欢搞小圈子,不重视人材的罗致和培养,贻误国家,导致蜀无名臣谋将;第九,三国鼎立,蜀汉先魏、吴而亡,刘备和诸葛亮 都应承担一定责任。 无疑,这样的结论同人们心目中景仰的传统的刘备形象是大相径庭的。通常觉得,刘备是一个正

3、人君子,重义尚贤,恤民疾苦,为民所爱;一个心存汉室、不惜身家性命,为挽汉室于既倒的大忠臣;一个力挽狂澜、历经磨难的真命天子;一个同奸邪势力冰炭不容、战斗终生的典范;一个中国历史帝王传承中的正统皇 帝。 殊不知,这是基于“帝蜀寇魏”的指导思想,从“尊刘抑曹”出发,着力于刻画曹操的奸诈一面,不切实际地褒扬刘备的作为,隐其诡诈之行,并且有形或无形地给刘备以极大同情、给曹操以极大鄙视,使之最终形成忠与奸、美与丑、好与坏的尖锐对比,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人物的艺术创造。这不是历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形象是在文艺创作中逐渐演绎,并由 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著作最后完成的。 这里,笔者试图以正史与三国演义

4、相比照,探讨一下后者(有些内容,自然包括它的源头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 一、续家谱,说天命,“刘皇叔”当有天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群雄”争霸,名显当世、功垂后代和遗臭千古者都不少。然而,三国演义开篇却置当时诸多显赫人物于一边,首先将后起的、出身孤寒、名不见经传的刘备作为第一位“英雄”推向读者,以期收到先入为主之效。渲染他的出身,描绘他的异形怪貌,凸显他的远大志向,预示他必将获得成功而贵为天子,进而不断完善他的形象,提高他的身世,从而使读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期盼刘备获得成功 的欲望,把同情寄到了刘备一边。 提高身世 所有正史和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对于刘备的身世,大

5、都寥寥数语。根据对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等书有关记载的分析,刘备虽属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的后代,但自公元前112年刘贞因“坐酎金失侯”,至公元161年刘备出生,二百七十余年,他们这一支再无一人封侯,早已是平民百姓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惜虚构事实,千方百计地提 高刘备的身价。 第一,编造宗族世谱。三国演义第二十回编造了一个自汉景帝至刘备共十九代(若从汉高祖算起,共二十二代)的直系传承世系,其中在刘贞失侯以后至刘备的曾祖“济川侯刘惠”,仍有十三人封侯。虽然祖父、父亲未及封侯,但刘备出身于皇族的“世爵之家”,却是非 常明确的。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第二,让皇帝认刘备为皇叔。三

6、国演义说,“帝(刘协)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这是非常滑稽、荒唐的记叙。汉献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十七代孙,既然他按照世谱确定刘备是刘邦的二十二代孙,辈分 比自己小得多,怎么会认做皇叔呢? 第三,通过别人之口,宣示刘备的“高贵”身世,以期灌输到读者的头脑中去。刘备得蜀之前,在三国演 义中有两个尊称,一是见于史传的“刘豫州”(或作“刘使君”)。这是因为在曹操的荐举下,刘备曾被皇帝正式授予豫州牧的官职;一是“刘皇叔”。这是三国演义和话本、戏剧等艺术作品中给刘备戴上的艺术桂冠。这后一个称呼,在重视封建继统的社会里,自然更容易获得人格上的敬仰。所以作者不断

7、加以宣示,让朝野上下人 等皆肃然称之,肃然敬之。 第四,让刘备经常自报家门。比如三顾茅庐见诸葛,叩门自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 备,特来拜见先生”之类。 天贵、天助、天成 三国演义成功地利用了历史记载中一切有利于刘备的材料,生动地贯彻了一种“天生贵人”必有“天 助”,而最终获得“天成”的宿命思想。 刘备乃天生贵人,本是三国志先主传已有的荒唐记述,三国演义加以改造,更加突出了“风水”效应。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长相怪异,被吕布骂为“大耳贼”。这种异形怪体,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成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陡然便成了

8、福态贵相的美男子。 封建时代的皇帝,不管是有德者,还是无赖泼皮,都视自己为天子。夺得权力的手段,不管多么恶劣,都被他自己及其从属演绎成“天命所归”。对于刘备,三国演义则将大臣们不多的劝进内容和谶语、瑞兆录于书中,突出其逊让之德和迫于“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的心情,完成了一个当 之无愧的“真命天子”形象。 另外,三国演义还常常通过百姓之口传述谣言,不断散布和确认刘备的非凡身份。 二、多其义德之行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谲诈和刘备的仁义好德形象都被典型化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义贯始终 三国演义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篇,以“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结束刘备的一生,真

9、可谓是义 贯始终。 历史上的刘备确有重义的一面。这是刘备取得一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而让他获得某些历史好评亦属自然。但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的高大“义人”形象,除某些事实外,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艺术加 工出来的。手法有三: 第一,升华故事。三国志中有关刘、关、张的初期关系非常简单。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 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仅有的这些记载,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但并没有涉及三人结拜的事。三国演义

10、据此大加渲染,设计出了生动的桃园结义的场面,将“恩若兄弟”变成了“结拜兄弟”,并写出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结拜誓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开篇伊始,一个艺 术化、理性化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便深入人心了。 第二,变假为真。刘备的诸多假仁假义,常被演绎成真仁真义。 比如,刘表“托国”,对刘备说:“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裴松之指出,刘表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乃不然之言。其实,当时刘表周围有蒯越、傅巽、王粲等为代表的一股很强的亲曹势力和以其次子刘琮为首的实权派,他们不仅竭力抵制

11、刘琦,而且经常酝酿除掉刘备。刘备自然明白其中情理,“不敢当此重任”,所以诡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三国演义加上了诸葛亮大赞刘 备的话,刘备乘机表白说:“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另如,刘备入川的目的,就是要夺得刘璋的益州而自为其主。这是他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但三国演义却尽力回避刘备的真实意图,好像一切都是庞统、法正等人的计谋,将他陷入不义,使他不得已夺取以诚相待 的“兄弟”刘璋的地盘。 第三,围绕“义”字讲故事。三国演义特意着力于用一个“义”字贯穿于刘备的事业之中,诸多行事都成 了为义而举。 例一,陶谦面临曹操的威胁,深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无能,不足以承当大任,临死让

12、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鉴于当时的局势,北有曹操、袁绍,南有袁术,不敢贸然答应。三国演义则写成刘备面临大利而不忘大义,并 批评关羽、张飞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 例二,吕布被曹操打败,投奔徐州,三国演义说刘备明知吕布反复无常,不可信赖,又得曹操密书“教杀吕布”,而且关羽、张飞也都认为“吕布本无义之人”, 刘备却说:“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 例三,官渡之战本是袁绍、曹操为争夺和加强最终权力而不可避免的战争,深刻地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形势。就当时的形势言,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三国演义把它同刘备联系起来,刘备向袁绍晓之以大义:“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袁 绍

13、说:“玄德之言甚善。”遂兴兵。 例四,三国演义特写了一场不曾存在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计袭樊城的战争,打败曹仁、李典。曹操为了得到徐庶,设计将徐庶的母亲抓去,刘备闻此消息后,大哭说:“子母乃天性之亲”,便忍痛让徐庶去归投曹操。谋士孙乾密劝刘备“切勿放去”,刘备大不为然, 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 事。”大家听了都很感动。 例五,作者写刘备“携民渡江”,兵败当阳,虽以不少文字描述战争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用“仁、德、义、 情、勇”这条线贯穿起来。 德及黎庶 刘备很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苛敛记载。不少

14、作为,应该肯定。 三国演义作者笔下的刘备,则完全“德君”化了。他考虑问题,总是以“以德及人”为出发点。 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单福(徐庶)对他说,“的卢”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单福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 也。” 刘琮降操后,荆州许多人归投刘备,“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诸葛亮等劝刘备弃众而“速

15、行保江陵”,刘备不忍,说:“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撇开战略上的失算不谈,这的确算得上是刘备的义德之举。由此受到后人赞扬,实属应当。但三国演义为了更加拔高刘备的形象,说刘备望见百姓“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便 痛不欲生,“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之”,实属外加之笔。 渴得人才 刘备和曹操、孙权都很爱才。但三国演义对于曹操、孙权爱才用人的思想和行动,并没有做到应有的充分反映。相反,刘备爱才、求才、用才的一些作为和思想,虽然不及曹操和孙权,但却通过典型事例被夸张 了。 例一,“伐树望徐”。徐庶是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非常受到刘备的重视。但历史

16、上并没有记录下徐庶的业绩。三国演义虚拟的樊城大战,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徐庶别去,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描写,全是为了表现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以与曹操“用权术相 驭”的用人指导思想相区别。 例二,“三顾茅庐”。刘备通过与徐庶、司马徽的接触,知道了诸葛亮、庞统以及客居荆州的颍川石韬(广元)、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建(公威)等。这都是一些待机而出的人物,但他们中的多数,并不看重刘备,而是倾向于北去,到曹操那里做官。诸葛亮认为中原人才济 济,难以出人头地,所以暂时待机于家。史称刘备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