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35664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摆动法测量转动惯量.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础物理实验 63 实验4用复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对长度和时间的较精确的测量;2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加深对刚体转动理论的理解;3学习用作图法处理、分析数据。二、实验仪器 JD-2物理摆、光电计时器等三、实验原理1.单摆如图4-1(单摆球的质量为m)当球的半径远小于摆长时,应用动量矩定理,在角坐标系可得小球自由摆动的微分方程为:图4-1单摆原理 (4-1) 式中t为时间,g为重力加速度,为摆长。 当(rad)很小时, (4-2) 则(4-1)式可简化为: (4-3)令 (4-4)(4-3)式的解为: (4-5 )式中,由初值条件所决定。周期 (4-6)2物理摆图4-2

2、 物理摆(复摆)一个可绕固定轴摆动的刚体称为复摆或物理摆。如图4-2,设物理摆的质心为C,质量为M,悬点为O,绕O点在铅直面内转动的转动惯量为,OC距离为,在重力作用下,由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可得微分方程为 (4-7)令 (4-8)仿单摆,在很小时,(4-7)式的解为: (4-9) (4-10) 设摆体沿过质心C的转动惯量为,由平行轴定理可知: (4-11) 将(4-11)代入(4-10)可得: (4-12)(4-12)式就是物理摆的自由摆动周期T和(4-13)式右端各参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就是围绕(4-12)式而展开的。因为对任何都有,因此(4-13)式的T与M无关,仅与M的分布相关。令

3、,称为回转半径,则有 (4-13)一次法测重力加速度由(4-12)式可得出 (4-14)测出(4-14)右端各量即可得;摆动周期T,用数字计时器直接测出,M可用天平称出,C点可用杠杆平衡原理等办法求出,对于形状等规则的摆,可以计算出。二次法测一次法测虽然简明,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不规则物理摆,就难以确定,为此采用如下“二次法”测:当M及其分布(C点)确定以后,改变h值,作两次测T的实验,运用(4-13)式于是有即 (4-15) (4-16)联立解(4-15)、(4-16)式,可得出 (4-17)这样就消去了,所以(4-17)测就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从(4-17)式,更可十分明确地看到T与

4、M的无关性。虽然,任意两组(,),(,)实测值,都可以由(4-17)式算出;但是,对于一个确定的“物理摆”选取怎样的两组(,)数据,使能得出最精确的的实测结果呢?为此必须研究()关系:将(4-12)式平方,于是可得出 (4-18)从此式可以看出T2与h的关系大体为一变形的双曲线型图线:当h趋于0时T,当h,T亦趋于;可见在h的某一处一定有一个凹形极小值。为此,对(4-18)作一次求导并令其为0;即由可得 (4-19) (4-20)即移动摆轴所增加的转动惯量恰为质心处的转动惯量,即h = a处所相应的T为极小值(为什么?)。(注意:体会称a为回转半径的含义) 将(4-13)式取二次导数图4-3

5、摆动周期T与摆轴离中心距离h的关系为研究T(h)关系特在0.6m长的扁平摆杆上,间隔2cm均匀钻出直径为1cm的28个孔以作为O点的Hi值(i= 1,2,3,14)于是可得出如图4-3所示的曲线。在共轭的A,B二极小T值点以上,沿任一T h画一条直线,交图线于C,D,E,F四点;皆为等T值点,错落的两对等T值间的距离(hD+hE)= hC + hF被称为等值单摆长。为理解这一点,将(4-17)式的T1与TE(或TD)对应,T2与TF(或TC)对应,h1为与T1对应的hE,h2为与T2对应的hF,并将(4-17)式改形为: (4-22)(4-22)与(4-17)的等同性同学们在课后去用代数关系式

6、验证。从(4-22)可知,当T1 = T2(=T)时,即化为单摆形式的公式(4-6),故称(hE+hF)、(hC+hD)为等值单摆长。从(4-20)式可知:=;而aX2 = hE+ h1 从图4-3可知,A,B二共轭点为T(h)的极小值点,若在它附近取二个h值来计算则将引起较大的误差。所以欲取得精确的的测量值,就只能取最大的F点和相应的E点来计算值。因孔的非连续性,E只能取TE近乎于TF的点代入(4-22)式。还可取略大、略小的两组值都计算出再取平均。A或B在实验上虽然不利于测量出较精确的,但运行在TB(或TA)值下的摆,其性能最稳定。可倒摆为提高测的精度,历史上在对称结构的物理摆的摆杆上,加

7、两个形体相同而密度不同的两个摆锤对称地放置。于是质心C点随即被改变,图4-3的图线也随之改变,特别是TC(即T1),TF(即T2)所相应的hC(即h1),hF(即h2)也随之改变。但曲线的形状依归。所以,用此时的T(=TF =TC)和h1(=hC),h2(=hF)按(4-22)式来计算出。 当然,由于摆杆孔的非连续性,所以仅能用TCTF的实测值,这时(4-22)式的右端的第2项仅具很小的值。所以(T1T2)很小,而(h1h2)较大。所以实验须先在重铁锤的摆杆的下端测出T1后,将摆倒置过来,从远端测出大于T1的值然后逐渐减h2直至T2小于T1为止。将加有二摆锤的摆叫作可倒摆(或称为开特氏摆);(

8、4-22)式就称为可倒摆计算式。摆锤用两个而不是用一个,而且形体作成相同,是因为倒置以后在摆动过程中,摆的空气阻尼等对摆的运动的影响可消除。由物理摆的理论可知,可倒摆(开特摆)仅是物理摆的特例。锤移效应a加锤摆的摆动周期Tm设原摆为一带刻度的摆杆。摆的质量为M,质心为C(设为坐标原点),摆心为O,CO距离为h,质心C处与摆心O处沿OZ轴的转动惯量为、。以上条件皆固定不变。然图4-4 加锤摆后再加一个圆柱形的摆锤,锤的回转半径为r,质量为m;正轴与上述各轴平行。锤移动沿CO方向为+X。置锤于X处,如图4-4所示。摆的总质量为 M (4-23) 质心变为C,由一次矩平衡原理可得出 (4-24)所以

9、新的摆长h= (4-25)由平行轴定理,可得J0 (4-26) 设重力加速度已知(不变),则带锤的摆动方程式仿(4-7)、(4-10)式为:(动量矩定理) (4-27).加锤摆的周期公式 Tm为: (4-28)在研究锤移效应时,令(固定不变): (4-29) (4-30) 所以有 (4-31)此式的特点:它与无锤摆的形式相似,即原T(h)关系与现在Tm(X)关系相似,(此时h为固定常数)由于X的取向等原因,所以Tm(X)相当于图4-3曲线的左叶,Tm(X)的渐近线为,即时,Tm 而X的负向则为,X,Tm 注:,则Tm为复数(无意义)它也存在着极(小)值所以应由 (4-32) 令 所以有 令 ,

10、 ,代入 可得 (4-33)= 0X = 分子,分母都除以2m(根号内除以4m2)得 (4-34)所以X一定有解,T有极值T(X)如前所述,T(X)函数与T(h)函数的性状是一样的,所以此极值也一定是极小;(以求来判定,略去).零质量摆锤的周期(公式)Tm0将m=0 代入公式(4-28),可得 (4-35)Th意义就是与X平行的,值为Th 的T(X)函数线。Th也就是无锤摆在= h时的摆动周期值,这也就是研究T(X)时为什么X的取向,原点都与原来的T(h)的h取向、原点为一致的原因,而另取一个有别于h的符号X是为了讨论、理解得方便。理解这一点是弄明下一点的前提。.周期Tm与Th(即m=0时的T

11、m)的交点,即有Tm =Th也就是令(4-28)式与(4-13)式相等,于是有: (4-36) 所以 解得 (4-37)上式如下特点:它与m无关。即锤的结构、形状相同(r相同)而密度(即质量)不同的摆锤,在X处摆的周期T相等。它在ra条件下有两个实根。 当 r (4-38)即虽然它与锤质量无关,但它与质量的分布(回转半径r)相关,且r满足(4-38)式时,无解。 当 r (4-39)时退化为只有一个解: (4-40).回到物理摆的周期公式(4-12)式或(4-13)式,在摆杆质心点当有类似情况。当m0而r0的质点锤置于摆杆的质心C处时,并且悬挂点于a处。当 m0,m变则T变,这与由(4-37)式算出的X处r不变T变,m变而T为不变是有所不同的。.(钟表摆的)T的微调远离于C,X1,X2;调摆锤(或平衡锤亦可称之为摆的“平衡”锤)的质量或其质量的分布。移动平衡锤。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安装、调节好仪器以后:1测出无锤摆杆的T(H)关系;(可只测半截摆杆的)2测出两个加锤摆的T1(X),T2(X)关系;两摆锤的形状、尺寸须相同,而质量不同;3然后按原理所述,进行数据处理。数据表格自列。四、注意事项1摆幅A须小于1,按R=0.3m(摆杆)+0.03m(摆针)= 330mm计2倍振幅2A 10mm;2摆的悬挂处的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