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354844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中国的隐士们千峰缥缈,曲径通幽,谁在深山更深处?自然是隐士了。古语有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古往今来,有仕便有隐,隐士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体验孤独的同时,也享受着空谷幽兰的自由与快乐。他们是一个既神秘又令人向往的群落,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对隐士怀有崇敬而钦慕之心。中国的隐士,大概是自许由始吧。尧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他不但拒绝,还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想让他做官,结果他跑到颖水边洗耳,以示此言对他的侮辱之意。撇过天下大义不谈,许由此举虽是矫情,然而面对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此等免疫力也着实不俗。自此之后,隐士们便像雨后春笋一般涌了出来。隐居在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

2、夷、叔齐,倔着一身傲骨,硬是将命留在了首阳山,我总觉得这太过于偏执了,上位者的兴衰荣辱,终究不该以如此令人揪心的结局落幕。“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鲁迅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我觉得不尽然,陶元亮二十余岁时出仕,之后便隐隐仕仕的又折腾了二十余年,且做得都是些小官,终不能飞黄腾达,四十一岁时又出仕做了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便安安心心的做起了隐士,终老田园。陶翁的隐士做的虽不怎么漂亮,幸得写了一手好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字句句,将隐逸文化发展到了极致,这隐士的名头才算是坐实了。唐代的山

3、水诗人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是清高,打定主意是要做一个“隐士”的,然而,一身学识不实现一点“人生价值”让人着实不甘,于是,纵情山水田园的脚步是怎么也走不下去了,三十六岁,诗人到洛阳求仕,几经奔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敲门砖”虽写的露骨而肉麻,但也算是气势磅礴,或许是孟浩然没有这做官的命,稀里糊涂的见了天子,却又莫名其妙的自怨自怜起来,直接导致了孟浩然未能得偿所愿。诗人的天真与帝王深不见底的心思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孟浩然终究还是不得不继续隐下去。另一位颇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和靖倒是从未致仕,到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屑做,一个人在西湖边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端

4、看花谢花落,云卷云舒,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后来的写梅之人只能仰望。这本是极惬意的,然而林和靖太不会挑地方,西湖边上,向来都是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美景有之,浪漫有之,偏就少了一分清静,如此喧闹嘈杂之地,你想要隐逸,却又如何隐得住呢?这不,隐到死了还让皇帝赐了个“和靖先生”的谥号,这不得不说是林逋的一大败笔。华夏历史上,自尧以下,历代有头脑的帝王都积极争取隐士相助,因为隐士贵在“隐”,故而帝王大多求不得,由此更显隐士清高孤绝、与众不同。也有人禁不住帝王之尊的一请二恳三求,出仕为官,然而中国古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多半天真,博览群书,八斗之才在帝王权术、为官智慧之间左突右冲,最终得以突围之时,早已筋疲力尽,心力交瘁、耐心告罄,于是,还是归隐吧,全然没有了当初出仕的雄心壮志。正如余秋雨所说:“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剧,是中国隐士的悲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