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35147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以文代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第七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均安中心小学李碧红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中,其目的是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课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4.比较阅读蚂蚁的“摩天大楼”,巩固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2.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趣味猜谜: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引入: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3、,这是为什么呢?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质疑课题:读课题,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并质疑,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并完成自学任务: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设

4、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循序渐进地对文章大意进行整体感知。 2.检查交流: (1)请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爬山虎 侵占 铺开 均匀 重叠 空隙 花茎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引人注意 (2)认读生字并组词。 (3)交流识字方法,比比谁的方法最高效。 虎叠痕逐均 (4)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 【设计意图】以多种形式学习生字,积累识字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自主探究,理解大意 (一)理解大意,体会特点 1.你读懂每个自然段写什么了吗?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根据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 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3.读第

5、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4.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固定句式概括文章大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也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文品悟分析奠定情感基础。 (二)以读代讲,体会爬山虎的美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哪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2.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为什么觉得

6、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4.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6.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结束语:爬山虎的叶子那么美,确实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其他特点和爬法呢?下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个

7、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第二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屏幕上的图片,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画面,边背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但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生动介入,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情况。同时通过师生谈话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简单自然,奠定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二、小组研读,交流

8、收获 (一)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二)读文画图,探究“爬山虎的脚”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

9、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品悟和语言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2.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根据课文说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

10、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3.小结: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到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而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抓关键词,探究“爬法” 1.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

11、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体会朗读,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以读代讲,探究变化 1.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

12、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3.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2.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以文代文,拓展延学蚂蚁的“摩

13、天大楼” 我们中国青年代表团抵达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后,住进了专门接待外宾的塔拉赫饭店。我因旅途劳累,夜里睡得很沉,一觉醒来,已是晨光满室了。 在起床穿衣时,我发现床旁淡绿色的墙壁下方,有一根三叉树枝,黄澄澄的。是什么装饰品吗?蹲下一看,我不禁吃了一惊那不是树枝,而是黄色沙粒粘合的、筷子粗细的枝形小沙柱。柱里是空的,无数细小的红蚂蚁,从上端的开口列队爬出,把衔在嘴里的沙粒垒在上边,又转身爬回去不到十分钟,那三个“树叉”就长了足有一寸! 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来了,他告诉我,这是蚂蚁在筑巢呢。这些小东西一定是发现墙根下有个小洞,就从院里叼来沙粒,从小洞钻进屋子里来,修建它们的 “住房”。 “真有趣!”我

14、笑道,“中国的蚂蚁往地下打洞筑巢,非洲的蚂蚁却在地面上盖房!” “它们还能盖起“摩天大楼”来呢!”服务员说,“你们不是还要到哈尔格萨去访问吗?在那儿你就会看到一幢幢蚂蚁的“摩天大楼”。” 几天以后,我们飞往索马里西北州的首府哈尔格萨。果然,在那里,处处可以看到蚁冢,不但在遍地牧草的郊区荒野,就是在市区街道两旁也比比皆是。这些蚁冢小的有两三米高,大的竟高达七八米!如果拿蚂蚁的细小身材和这些蚁冢来比较,真可以称得上是“摩天大楼”了!这些蚁冢各式各样,有的像圆顶土丘,有的像大蘑菇,更多的是下粗上细的锥体,仿佛拔地而起的竹笋乍看这些奇异的建筑物,你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上面有许多小洞,小蚂蚁进进出出,忙忙碌碌过日子。 “这些沙冢不怕风吹雨淋吗?”我问一位索马里朋友。 “它们结实得很呢,”他说,“并不比钢筋混凝土差!” 原来,蚁冢都是用树木做骨架的。蚂蚁建筑师们喜欢选择枯死的树或灌木筑巢,它们首先咬掉软朽的部分,只留下坚硬结实的部分做骨架;然后,成千上万的建筑大军,各叼一颗沙粒,川流不息地爬上那骨架,用唾液把沙粒粘在上面一颗沙粒就是一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