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价值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价值观.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经济学 环境资源的价值观裘凯迪 10211110 通信1004 王暨程 09311014 建筑0901摘要:人们一直认为环境资源是自然物品,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的财富,因而它是没有价值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环境资源实行无偿利用成了经济工作的一项准则。其结果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大气、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森林、草原破坏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此文即我们对于环境资源的价值究竟何在的探讨。关键词: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价值观环境资源价值研究的背景环境资源价值(简称环境价值)也就是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它是一个价值束的概念,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2、等。环境价值观念的引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经济学家、政府机构和普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环境资源的传统观念。在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环境管理的初步构想,指出要将政策、法律及经济手段相结合保护环境。199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召开,使人类从单纯发展经济或孤立保护环境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和思想上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依据的世界观,是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看成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它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和多维多层次等原则。可持续不仅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环境良性资源永续,更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文化、教育的正确引导。因此可持续发展的
3、价值观认为,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与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统一。价值取向引导人们的行为,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危机,本质上都是价值取向误导的危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是环境价值危机,表现为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资源紧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又是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环境危机的经济学解释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即经济增长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增长的途径和方式,使之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关键是认识自然环境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
4、不可缺少的存在价值上。因此,效率配置、污染控制、生态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平等、生活质量提高及消除贫困等均需要对环境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发展状况研究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价值理论,对环境价值问题有不同的阐释。长期以来,各经济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而以此为基础的环境资源价值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从总体上看,有关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存在价值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释了环境资源的价值。21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
5、,后经马克思发展至成熟的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我们可以注重下面两点:1.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观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它没有价值:只有凝结着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才有价值。尽管如此,劳动价值论认为:没有凝结着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但可以有价格表现拥,其主要理论根据是地租理论。所谓地租,即资源作为资产的收益或者价格。马克思的地租认为:“地租是为了取得使用自然力或者通过使用劳动占有单纯自然产品的权利而付给这些自然力或单纯自然产品的所有者的价格”。2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是
6、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但是,当人们基于上面两点考察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时候,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立足于劳动价值论下的各种不同的结论,都没有解决环境资源被无偿使用的问题。马克思说过:“如果它(指自然资源和环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有人根据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的原理,得出环境资源没有价值,致使环境资源被无偿使用;有入尽管认为环境资源具有价值,但价值的补偿只是对所耗的劳动进行补偿,
7、同样也没有涉及到对环境资源本身被耗费的补偿,因此最终的结果同前者一样。因此他们认为,劳动价值论对于环境资源研究而言是根本不适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固然没有考了环境资源等现实问题,但如果立足于经济尚不发达、环境资源问题还不突出的年代,无疑是正确的。而现在,经济高度发达,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的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资源的供给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参与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样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投入人类劳动,于是,环境资源也就有了价值。因此,运用现有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读解来研究环境价值存有缺憾,换言之,单纯的或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尚不能完全解释环境的价值内涵,应在新的时
8、代背景下有所发展和完善。22基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效用价值论是从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运用效用价值理论很容易得出环境具有价值的结论,因为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无疑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效用理论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效用是价值的源泉,但效用必须与稀缺性相结合,才构成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因为只有在物品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是稀缺的时候,才构成人的福利(甚至生命)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即价值。(2)强调需求因素和心理作用,认为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值,决定于消费者
9、或购买者的主观评价。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物品所具有的效用所下的判断。(3)普遍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原则。(4)也有边际效用学派的学者认为,消费品的价值固然决定于边际效用,但生产资料本身则不具有任何价值,生产资料也只是反映靠这种产品制造出来的消费品的价值:换言之,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所制造出来的直接供作消费的产品的价值所派生出来的。同时,效用价值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对立。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是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其要害是把交换关系庸俗化,将商品的价值等同于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忽视了商品价值范畴所固有的社会
10、历史属性;它又将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等同于商品交换的基础,忽视了交换比例的确定有赖于不同使用价位中包含着某种共同物这一事实。对此,包括斯密和李嘉图,在阐述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批判。2效用本身很难确定。决定价值的尺度是效用,而效用本身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无法从数量上精确地加以计量。效用价值论后来分化为效用基数论和效用序数论证明了这一点。效用序数论企图避开效用的计量这一关键问题,实际上,解决价值大小的量化问题,必须对效用大小或高低进行计量,这是不能回避的。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计量效用难度更大,主观性更强,3无法解决长远或代际环境利用问题。效用价值论以对当代人的使用价值大小来衡量环境的价值,从
11、一定意义上讲,是把当代人的价值无限延伸至后代,这不仅在伦理上不可行、不公平,而且在经济价值核算上,对于现时没有或只有很小效用的环境的价值,更会因人类的短视或对未来发展的难以预期而造成低估。23基于均衡价值论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均衡价值论即均衡价格论,它是西方各种传统价值论的综合产物,是把供求论和各派的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合成一体的调和价值论。自从马歇尔以后直到今天,西方经济学界在讨论价值和价格问题时都承袭马歇尔传统,只谈价格。不谈价值,以价格论代替价值论,以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马歇尔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和“边际效用”两个原理共同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买主意愿支付
12、货币数量即价格加以衡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并引用“需求弹性”概念来衡量价格的变化引起需求的变化。他研究了生产费用是如何转化为供给价格的,即商品的供给价格等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认为供给的数量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增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当供求均衡时,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供给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均衡价值观严格意义上讲仍然属于效用价值观中的一部分内容,我国有学者把它单列出来作为一种环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依据。24基于存在价值论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存在价值论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部分和非使用价值部分,后者也称存在价值,主要包括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
13、和道德需求的部分,如美学价值等,与人类对自然爱和依恋的感情密切相关。无论是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都不承认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有价值,但存在价值论认为:非使用价值,即独立于人们对物品的现期利用的价值,是客观的。克鲁蒂拉(JohnVKrufilla)在1967年首次将非使用价值或存在价值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在他的经典文章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中,他认为,为了从惟一的、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的继续存在中获取价值,人们不应该成为资源的积极消费者,尽管那些对环境资源存在价格歧视的垄断者可能会贬低对这些资源的支付意愿。布鲁克塞(Brookshire,1986)等讨论了非使用价值各种动机之间的联系,讨论了各种
14、动机后面隐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他把其中一些动机归结为一种反偏好选择(Counter Preferential Choice),认为基于伦理(尤其是环境伦理)的反偏好选择超出了费用一效益分析的效率规范,因而不能在经济效益中得到准确的表述,即个体的最大愿望支付可能大于其经济价值。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下,细加考虑Brookshire等人的观点颇具参考价值。从伦理引出的偏好与行为问的偏离是规范经济学中忽视的问题。事实上,在资源、环境的代际问题中,存在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代际平等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而存在价值理应成为代际问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决策参数。存在价值论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代表一种社会理性,内
15、含一个平等的命题。成本一效益分析在市场机制下,有可能滑入代际资源和环境的不平等配置。因此,全面反映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建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存在价值的测度是环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个体理性、效率为核心的规范经济学不能给出存在价值的理论基础,并不能成为存在价值不重要的理由。相反,只能说明规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缺陷综上所述,从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存在价值论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此外,涉及到环境资源价值的基础理论还有供求理论、价值工程理论、财富论等,但可以看出,环境价值的来源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够完善和统一,需多种理论结合来研究。如我国著名的环境经济学家李金昌教授
16、结合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提出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环境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不同的丰度、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质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都对环境价值的大小有所影响。思考 自然环境资源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自然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在70年代,“资源即将耗尽”成为第一次环境浪潮的主流;90年代,“资源能否永持利用”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不可否认,自然环境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造成当前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们对生产的重视逐渐超过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重视,“资源无价”的观念导致无偿使用及滥用而又不重视废物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为什么会有“资源无价”理论的产生呢?首先我们对资源是否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