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34226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人才系统建设调查汇报 人才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是促进人才聚集的重要条件。抓住人才与产业两条主线,处理好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全力打造人才与产业互为依存、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结合市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相关做法,探讨如何营造人才与产业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一、产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含义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所谓人才与产业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指人才与其生存的产业环境之间,以及人才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人才链与产业链相配套,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

2、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的整体。就市而言,就是围绕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服务,达到人才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产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意义 当代社会,人才资源只有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变“资源”为可增值的活的生产力,发挥其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聚变功能;产业发展只有依靠人才,才能不断形成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市正处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期,尤其需要打造人才与产业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下,

3、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有效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速知识和财富的增长。反过来,只有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兴旺,才能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人才。 以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为例,针对“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构建了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销售的一条龙“人才链”。在苗木研发、葡萄种植环节,引进法国专家,成立中国首家苗木研发公司;成立了由3名葡萄专家组成的园艺师协会,为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聘请山农大研究员翟衡担任科技副市长,负责指导全市葡萄的栽培管理;从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意大利巴厘大学等聘请专家来蓬举办技术讲座1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02X多人。在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环节,

4、先后聘请13名国家级评酒员担任企业技术负责人,同时,巧借“外脑”,先后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高层次专家15人次。在行业管理、市场销售环节,成立首家葡萄与葡萄酒局,聘请国家级评酒员王林担任副局长,同时,从江南大学、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聘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实队伍,加强对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等。目前,市葡萄酒产业,现有葡萄酒生产企业70家,其中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企业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省名牌称号企业5家,省著名商标企业7家,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也加速了人才的聚集。借助“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和“中国葡萄酒名城”的品牌优

5、势,先后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近00人,助推了葡萄基地建设质量和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三、建设产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路径 人才与产业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在一定资源环境下发生的社会系统行为,需要集政府力量和企业力量,更深入、更广泛地对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人才创新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发挥市场主导功能,构筑综合支撑平台。最为关键的就是精心把握人才与产业环境的互动关系,建立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而加速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人才在创造价值中实现价值,大力推

6、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人才结构要适应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人才结构要根据产业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就现状而言,市中的人才依然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型产业领域如临港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高新技术领域、中介服务领域、一些新兴行业和专业的人才虽已开始增长,但总量仍明显不足。这就需要政府与市场两股推动力量的协同与平衡,以保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规模流量和合理流向,满足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人才开发的产业导向。首先是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预报制度,引导市场走向。应加强预测预报机构和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基地。既要进行综合性预测预报,也可根据产业发

7、展的不同需要和产业特点,进行专项预测预报;不仅要及时提供近期预报服务,发布短期分析预测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下力气搞好和强化中长期预测预报,提供中长期预测信息。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向企业汇聚的制度和政策。包括: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随被保人流转的社会保险政策;探索并实践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政策;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的办法等。尤其要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力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加快发展人才服务业。一是整体性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中介服务、智力流动、项目聘用、契约用人的新模式,实现人才的流动和重组,促进人才在城乡、

8、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和良性循环。二是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覆盖广泛、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可根据主要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中介机构针对不同产业板块的人才需求,提供特色鲜明的对口服务。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倡导公平竞争,建立诚信体系,加强有效监督。要强化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掌握企业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应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制约手段,并相应建立重要人才保障制度。 (二)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人才的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的资源条件,表现出人才、资本、科技、设施、服务的高度密集性。因此,现代

9、产业的开发,空间集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应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实施人才集群战略,为人才的生长和开发提供合适的产业空间,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丰富的社会资本、共享的资源要素、庞大的产业集群,为相关人才提供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平台,引导人才在创造价值中实现价值,使之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与产业协调互动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以集群效应催生优秀人才、培育优秀团队,以集群效应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三)以高层次人才引领“生态系统”的优化,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就是存在一个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壮大的平台。事实证明,当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发挥仅仅表现为分散的独立行为时,很

10、难构成整体性竞争力,只有通过高层面的资源整合,使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与产业发展相交融,并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整体的系统行为,才能真正构成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军人才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他们的重要特征是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因而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尤其要培养和吸引一批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管理领军人才、工程项目领军人才等,以高层次人才引领“生态系统”的优化和完善。 引导各类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急需人才向主导产业领域集聚,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走定向开发之路,采取产业聚才,项目引才,核心人才带动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

11、人才,并提供相关配套设施。如,在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领军人才充分的自主权;鼓励领军人才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自主组建团队。另一方面,要构建市场开发格局、促进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及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格局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如,逐步取消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的考核聘任做法,强化同行评议的作用,建立单位主导的重要岗位聘任制度。 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大科研机制。打造人才与产业的“生态系统”,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全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政府要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人才管理模式,突出与强化企业用人主体地位,把政策设计的重心放在激发企业的人才需

12、求上,进而实现产业引人才、人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推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手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帮助更多的学校与企业从自发、松散式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积极为相关人才参与真实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平台。尤其要注重以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及相关人才实训基地等为载体,促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企业、人才、资本、技术的有机交融。同时,引导高等院校调整和改

13、革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产业园区、相关企业,加快培养一批信息、生物工程、新兴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努力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我国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二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资源,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这方面,无论是在掌握技术创新源头方面,还是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和运用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大学和社会上的科研机构绝大多数由企业资助,下派订单、定向研究,或者把科研所、实验室直接开设到企业,使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强大的研发能力,科研方向紧贴市场脉搏和产业方向,“制造知识”和“销售知识”渠道畅通,因而,自主创新绵绵不绝,市场商机源源不断。例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隶属美国朗讯公司,在帮助朗讯公司成为世界500强的同时,也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要引导和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构建博士后研究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并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形成以大科研集聚和培养人才的机制,推进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而促进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第 3 页 共 4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