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34103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因有效而精彩.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背景这届学生是未实行零择校的最后一届学生,再者处在城乡结合部,生源较弱,学生总体基础相对落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有效复习,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有效复习-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自身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够好。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不能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单一练习,致使学生丧失复习的兴趣或重复劳动。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

2、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上好复习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益呢?根据自己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思考:一、点亮航标灯 上复习课时,老师往往会说: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什么知识然后从头到尾一块块整理好,学生最多是接受提问。老师在此时表现得主观意识很强、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少照顾到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

3、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本节课之前,留给学生一个书面作业:编制本章的知识框架,总结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整理并分析利弊,以便形成科学的知识网,随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知识网。在学生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本章知识网,师生共同认真研究同学展示的图表,发现不足和优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探讨,加深本章知识的再认识。片段一:(一)1、 一般形式:ax+bx+c=0(a0)2、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2y(y-3)= -4的一般形式是_ ,它的二次项系数是_,一次项是_, 常数项是_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基本解法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提取公因

4、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换元法)4、若(m+2)x 2 +(m-2) x -2=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填空 x2-3x+1=0 3x2-1=0 -3t2+t=0 x2-4x=2 2x2x=0 5(m+2)2=8 3y2-y-1=0 2x2+4x-1=0 (x-2)2=2(x-2) 适合运用直接开平方法 ; 适合运用因式分解法 适合运用公式法 ; 适合运用配方法 规律: 一般地,当一元二次方程一次项系数为0时(ax2+c=0),应选用直接开平方法;若常数项为0( ax2+bx=0),应选用因式分解法;若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不为0 (ax2+bx+c=0),

5、先化为一般式,看一边的整式是否容易因式分解,若容易,宜选用因式分解法,不然选用公式法;不过当二次项系数是1,且一次项系数是偶数时,用配方法也较简单。方程中有括号时,应先用整体思想考虑有没有简单方法,若看不出合适的方法时,则把它去括号并整理为一般形式再选取合理的方法。 公式法虽然是万能的,对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但不一定是最简单的,因此在解方程时我们首先考虑能否应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等简单方法,若不行,再考虑公式法(适当也可考虑配方法)学生在复习课前积极回顾,充分地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达到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由于交流的需要,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准备深入挖掘知识

6、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灵活运用知识奠定了基础。课上开展紧张有趣的展示盒探讨,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既较好地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又能促成学生自主的学习。以上的复习采用了构图-交流模式,侧重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课。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发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经验,借助于“交流”这一重要手段,使教师与学生互为补充、借鉴,形成群体的探究活动,共同发现、确立较为科学的知识网络,完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在科学的知识网络成功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及全体学生进一步建构思想方法的网络图,认真地进行相关的例、习题训练,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可见此种教学模式较好的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在师生

7、的共同活动中完成复习任务,更容易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此类课的课堂生动,学生讨论积极,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教学模式。二、采用链状变式的方式把相关知识(包括方法和技巧)自然、顺畅、扎实的联系起来,并有序地延展去,同时还使知识得到深化发展。也就是说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片段二: 例如用适当方法求

8、解:(1)9 (2)(3) (4) 大胆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并介绍自己的解法,然后请其他同学评讲,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教研员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在于注重教材习题,变式教学。教学环节设计分四部分,一是知识梳理、二是范例解析、三是变式延伸、四是链接中考。变式教学是数学本质的教学,变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在本堂课中应用恰当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知识在差异中得到比较。他把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都改变成层层递进的变式题,做

9、到源于教材,活用于教材,使学生学会运用变化、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特别是每学期的期末总复习,老师讲、学生做、学生做完老师批批完再讲、讲完再做、如此循环。为什么这道题做了无数遍,讲了无数遍,还有学生出错呢”以上采用“反馈-调整”的教学模式,可适用于练习、检测后的复习课,反馈时要避免将学生的错误一一讲解,而应注意让学生提

10、出自己错误原因及仍然不解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犯错误-自我调整-反馈-相互调整中,创造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逐步提高。我认为还采用了“纠错-提高”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上,教室特别关心学生在练习、检测中出现的错误,但是可以这样的认为,学生之所以在应用中犯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因此,这里所说的“错”并不是学生真正出现的错,而是教师和学生刻意制造出来的,师生在刻意设置的“陷阱”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获得真正提高。另外,由于数学复习课的复杂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日常教学中应尝试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从而确定在教学实际中效果最佳的教学模式。由于本人今年所带

11、年级是九年级,从以上复习课简单谈一下第一论数学复习课的思考:经过教学实践,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同课异构为契机,多个角度进行复习课模式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认为九年级数学第一轮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多个角度落实,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一是注重学情,应材施教。选题上结合学生实际,让优生吃的饱,后进生消化好,多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二是钻研考纲,落实双基。专研考纲,抓准考点,核心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三是精选例题,因材施教。例题要精选,注重分层,循序渐进。精心备课,注重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四是变式延伸,拓展思维。练习变式拓展,层层递进,改变教材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五是跟踪指导,体验成功。对学生在复习中暴露的问题,要适时设计练习跟踪指导,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六是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在分析题目时做到适时渗透,拓展学生的思维。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