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34027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关于冷漠行为的分析 姓名:甘丽娇 学号:6202110009 班级:应心101班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主要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重点从心理学分析了此类冷漠行为背后的心理及其因素。我认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更是这一时代的人的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的冷漠行为。关键词: 道德冷漠 悦悦事件 心理分析 当今社会, 有一种道德现象即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有人为此甚至悲观地预言道德大滑坡时代的到来。诚然,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明明知

2、道做某件事是正确、合理的, 而且对他自身的利益不会造成什么损害, 但是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比如以往自身体验、间接经验、群体舆论导向等, 即便是他具备一定的道德信念并有善的愿望、动机, 但意志总在反复权衡、患得患失中左右摇摆, 从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仅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这样一种道德现象我们称之为道德冷漠6。2011年,佛山市一位年仅2 岁的女童悦悦在被汽车碾压过程中,有18 位路人经过,却未伸出援助之手,最终一位捡破烂的阿婆将悦悦扶起。虽然医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抢救,但因伤势太重悦悦还是离开了人世。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对道德冷漠背后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一、个体自身因素

3、的影响 1、“本我”、“自我”、“超我”的力量对抗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三个“我”( 即“本我”“自我”“超我”)共同影响的。“本我”是个体最原始的状态,是个体原始的本能、欲望、冲动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观念和情感体验。“自我”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契约。“超我”则代表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准则。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遭遇冲突抉择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权衡利弊,考虑如何做才能既保护自己又能被社会接纳同时又能告慰自己的良心。在悦悦事件视频中,我们看到路人在经过悦悦身边时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人“本我”强于“超我”,于他而言,他人的生命与自己并无强烈的关

4、联,自己的安危最重要,故佯装未看见,直接离去。有的人边看边慢慢地离去,有的人试图问问是谁家的小孩未果也慢慢离去,他们的行为都反映出他们在选择救与不救的过程中一直在矛盾纠结: “超我”命令他要救死扶伤,这是基本良心和道德准则; “本我”告诫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自我”在其中权衡利弊,指导他做出选择,抑或遵从自己的良心去帮助人,抑或听从“本我”明哲保身。在这其中,必须要谈到一个社会影响的存在,这就是“彭宇案”引发的“蝴蝶效应”。彭宇案发生后,社会民众大为震惊,助人的善心被丑陋的现实无情践踏,加上媒体在其中的“推波助澜”,社会道德恐慌日益扩散,人们被重重的信任危机与道德危机所

5、笼罩。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担忧,害怕自己今朝的助人行为会成为明日的众矢之的。所以当人们面临是否救人的困境时,“超我”与“本我”的冲撞引发了其内心的矛盾纠结。2、 本能行为的驱使 在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物种发展出趋利避害的本能得以维持自身和种群的生存发展3。当人们在感觉到不确定、有危险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安全保障,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伤,会趋利避害,选择回避危险而保护自己。在387 秒的悦悦事件视频中,部分经过的路人也曾有过救人善念,但为什么在犹豫不决后还是选择离开? 在他们的选择背后,自我保护的本能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当下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缺失恐慌的错误认识,以及狭隘的自我保护心理,使得人们对其助

6、人行为的后继结果产生不确定感,所以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他们更易做出漠视行为。3、 干涉代价的考虑 人们在救助行为之前,首先要估量一下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大,越有可能不救助9。首先,干涉的结果是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路人遇到紧急情况发现路上有人需要他的帮助的时候,他会思考如果施以帮助则会花费自己一定的时间,可能会耽误自己的事情;然后,他还会考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在紧急情况下,救助人也要冒个人风险,因为救助人在救助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受到伤害甚至有时危及生命安全,所以出于这些考虑路人在紧急情况下,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因此就出现了“小悦悦事件”

7、这样的悲剧。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1、社会学习的“负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我们的言语行为、攻击行为、道德行为都是如此。为什么近几年这种“漠视行为”频频发生? 为什么现在连做个好事都畏首畏尾? 其中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漠视行为”的观察模仿。为什么会模仿这种行为? 因为多次相关的实践经验告知我们,漠视可能会带来谴责,但也可能会帮助我们回避不必要的纠纷或官司,熟重熟轻,自己定夺。因此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看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看到路上有钱包在地不敢捡起来,甚至看到有人犯罪却不敢吱声,这一系列的冷漠行为似乎很大一部

8、分原因是因为受了“彭宇案”等这类事件的影响。2、社会责任的分散 当我们在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时,个体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如果有许多人在场时,就容易造成责任扩散,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和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这样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者互相推诿。在悦悦这个事件中,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在387 秒内,有18 位路人匆匆经过,他们在救与不救的选择面前,可能会出现责任分散的行为。当时,他们也许在想“又出车祸了,我懒得管,多一事不如少事。”“旁边都有人看到,却不帮,我为什么要去帮。”“我要不要帮? 算了,还是不帮了

9、,大家都没帮,枪打出头鸟,到时候又搞得又说不清楚,反正又不是我一人这么做,大家都这样。”“算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又不是我弄的,反正有其他人看到,等其他人来帮吧。”等等。所以我们会看见,有些路人犹豫不决,想救未救; 有些路人边看边走边琢磨; 有些路人瞟一眼即行离去。3、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空白 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我们的学校往往忽视德育教育,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搞形式主义, 在具体实施时, 又存在创新不足、层次不清等问题, 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知识技能素质严重失调。值得一提的是, 当今极为推崇的所谓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造成冷漠的主要原因。理性过于

10、强调功利性, 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 它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我们物欲的满足, 从而使我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 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蝇营狗苟。此外,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并不直接反映人们的现实行为, 而是要超越这种直接存在进入到可能世界, 把人的现实行为置于理想的行为标准之下予以评价, 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问题在于: 道德除了弘扬先进性, 还要立足于群众性, 不能把道德理想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所以,综合这些内外因导致了这些冷漠行为的发生,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会使人们有冷漠行为发生。“冷漠行为”不仅体现了路人道德意

11、识行为的缺失,也反映了集体道德意识行为的缺失。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冷漠心理,不仅要求个体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也需要社会形成以正义和善良为核心的价值观。参考文献:1 朱荟,吴情操:冷漠与支持:情境空间视角下的群体性利他行为,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2李传银:见义勇为与旁观冷漠行为的社会心理探析,载济宁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3龚茜:对“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冷漠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载赣南医学院报2011年第5期。4武广:纠正道德冷漠促进利他行为,载科技文汇2009年第1期。5郭敬波,郑秋研:冷漠背后是法律意识的缺失,载光明日报2008年7月21日第009版。6刘浩: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9卷第1期。7杨孝志,阿米娜:“围观”现象心理探源与克服,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9卷第5期。8王一牛,罗跃嘉:突发事件下的情绪与行为III:热情与冷漠,载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第19卷第4期。9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