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设计5.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033839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设计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设计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设计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设计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设计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设计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设计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年级速度耐力跑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目标1、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使学生懂得奔跑的基本方法。3、让学生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4、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及创新能力、树立公平竞争与团队协作观念等品质。课次学习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主要教法、学法1起跑(站立式)1、初步学会起跑的动作2、学会观察,相互帮助迅速起跑、身体保持前倾1、讲解、示范,分组练习。2、合作学习,观察法。2复习起跑和练习加速跑1、初步懂得起跑后的加速跑动作要领。2、培养学生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起跑后加速跑的动作技术1、讲解、示范,语言提示,分组比赛练习。2、合作学习,模仿学习。3游戏:迎面接力 1、发展学生奔跑能力。2、团结协作的能

2、力。提高速度耐力素质、克服惰性、坚持练习1、讲清要求、规则,观察,纠正动作。2、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提高。4途中跑 1、发展学生的途中跑的能力。2、让学生知道要提高短跑的速度,就在于途中跑的步长、步频。步频与步幅的完美结合1、讲解、示范,语言引导,图片辅助。2、 生练习,教师点评。3、学会体会动作和掌握动作的方法。练习法。5弯道跑1、掌握弯道跑动作技术,2、提高途中跑的动作。摆臂和脚掌落地方向与身体内倾的结合1、语言引导,图片辅助,讲解示范。2、 观察练习,巡回指导。3、 分组练习。6学习终点冲刺1、 学会终点冲刺的方法。2、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终点压线动作技术1、讲解、示范。观察、

3、练习。2、学生示范,教师与学生点评相结合。7复习直道跑和弯道跑1、 巩固动作技术。2、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精神直道跑与弯道跑的动作变换1、讲解、观察练习、点出错误动作并纠正。2、合作学习,模仿学习。练习法。3、学生演示,教师与学生点评。8游戏:往返跑1、进一步提高动作技术质量2、发展奔跑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提高速度耐力素质1、教师语言引导,辅助困难生。2、学生探讨、共同学习。9游戏:长江、黄河发展奔跑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克服惰性、坚持练习1、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思考。2、共同提高、发挥团队精神。10进行200米考核通过测评了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提高跑步速度分组测评,教师总结迎接奥运 挑战

4、自我设计方案授课年级:初二一、本课的指导思想: 本课在“迎接2008中国奥运,发展全民身体素质”的大趋势下,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努力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与交往。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通过学习跑的技术,让学生学会一种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二、情况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初二学生,生理、心理处在迅速发展

5、转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对运动有较强欲望,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新鲜事物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思维敏锐,接受能力逐渐提高,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爱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喜欢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而绝大部分学生对速度耐力还没真正理解,只知道耐力就是长时间运动、速度就是快速运动;速度耐力的定义是人体在较长时间保持快速运动的能力。其特点是:强度大,心肺功能在较短时间内无法供应足够的氧气,增强速度耐力有利于把最高速度保持到终点。而经常参加中距离跑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能力,加强心脏、血管、呼吸等器官和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青少年肌肉骨骼的发育,使身全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6、根据上述的情况分析,本课选用“迎接奥运,挑战自我”为主题,以直道跑结合弯道跑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取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汗、乐、会”的课堂氛围中上好本课。三、教学对象与教材: 对象初二年学生,教材为速度耐力素质。四、学习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基本掌握直道跑的技术动作要求,并能看示范,积极模仿练习。2、运动技能目标:学习弯道跑的技术动作,发展奔跑能力、灵敏等素质。3、心理健康目标: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4、社会适应目标: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

7、置疑问、分组练习、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采用挂图、音乐、文字提示,学习评价记录等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六、教学程序: 课开始约3分钟(课常规)-热身操约5分钟-实践、探索、体会、评价等约27分钟-课结束约5分钟。七、预计运动负荷与目标: 预计学生通过本次课学习,85%以上学生懂得应用直道跑和弯道跑技术进行体育锻炼。预计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38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50%左右。八、教学流程图课堂常规热身运动徒手操直道跑直道追逐跑弯道接力跑整理放松小结评价定向运动迎接奥运 挑战自我课时教案教 师时间课型复习课课次7年级初二人数教学内容直

8、道跑、弯道跑器材8个标志物、耐久跑挂图、报纸、秒表一块。教学目标运动参与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奔跑的体育活动,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通过直道跑和弯道跑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奔跑的基本技术,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从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社会适应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本 课重难点重点巩固途中跑和弯道跑的正确跑步姿势。难点熟练应用技术进行练习,直道跑与弯道跑的动作变换。教学顺序课堂常规热身运动徒手操直道跑弯道跑定向越野整理放松小结评价课序教学内容达成目标教学实施步骤教师活

9、动学生活动组织队形开始部分约8分钟1、课堂常规2、队列练习: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练习。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求:快、静、齐。宣布学习任务、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快速列队集合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集中精力投入练习。 1、队形:4路横队O 1、慢跑:2、徒手操:学生自己创编徒手操并领操。激发兴趣,通过慢跑提高学生活动能力。要求:积极参与。全身各器官得到适应,培养组织、创造能力。要求:积极参与、相互配合。 教师观察、指挥、参与、提示、巡视观察、参与、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听口令指挥进行练习。1、慢跑队形: O2、徒手操练习队形: 0 基本部分约27分钟一、复习站立式起跑及直道跑技术。二、复习弯

10、道跑技术。三、定向越野。巩固提高站立式起跑的动作及直道跑技术。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自主能力协助能力、分辨方向能力。要求:积极参与,听从指挥,勇于克服“极点”。讲解示范,提示、巡视观察、评价。教师讲解练习方法与规则,同时观察练习情况。教师讲解游戏与练习规则,纠正、评价学生练习情况。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积极实践体会动作。积极参与弯道接力练习,遵守规则,听从指挥进行练习。主动参与练习 ,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员有序进行,保持齐出齐进的团队队形。做到有问题相互探讨解决、有困难相互帮助、鼓励、团结协作的意识。1、练习队形: 2、练习队形:3、附图结束约5分钟1、整理放松2、

11、学生自评、互评、总结3、安排学生收拾器材全心身的放松,通过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自主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诚信评价,踊跃提问与回答问题。带领放松操,提示、观察学生练习,提问、总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主动参与,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员练习与评价,并填写好评价表。积极回答教师提问以及向教师提问。1、练习队形:运动负荷预计练习密度:50 %平均心率:138 次/分左右强度:151心率曲线预计180160140120100806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课后反思1、本课能按教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出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2、在组织教法和学法方面,取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游

12、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了学生奔跑的积极性,提高跑步能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跑步活动中达到增强腿部力量,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3、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纪律性强,练习效果比较理想,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运动,练习态度认真,例如最后一游戏内容(定向越野),学生练习兴趣浓厚,能克服惰性,坚持练习,发挥了团结协作的品质和创新意识。4、本课存在的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只有少数个别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未能达到要求,而这部分学生未能提起浓厚兴趣和创新意识差,所以练习效果不够好。5、改进及建议:以后上课多点关注这部分学生,教师细心观察,如发现有优点的学生马上给予表杨,通过鼓励、赞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参与运动,从而提高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