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超市的故事(闵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超市的故事(闵英).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超市的故事浦东新区大团幼儿园 闵英一般而言,我们都会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一个材料超市,既方便孩子在游戏需要时能随取随用,又方便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深受大家的欢迎。我也很喜欢材料超市,期间发生了很多关于材料超市的故事,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越多越好吗?在家长、幼儿和老师支持之下,我们班材料超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被分成了好几个区,如工具区、生活类物品、装饰类物品等,可以说超市里面的材料和工具应有尽有。材料超市中的材料越多越好吗?其实,不然。 很快,我就尝到了因为盲目投放和随意扩张带来的苦果。随着超市中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的井喷,我们总发现会有几个游
2、离在游戏之外的孩子,他们“埋伏”在材料仓库附近不断徜徉、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摆弄着这些材料。还时不时地总会有孩子来告状:“老师,某某的口袋(抽屉里)有闪光片或者小花。”类似这样的现象频繁出现,不断地干扰着我对游戏的热情,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没有思辨的大肆扩张,是为了孩子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热闹?面对着这个问题,我停止了继续收集材料的举动,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观察孩子们取用材料的情况,很快我就发现,其实孩子们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可变性较强的材料来进行替代和再创造,或许是他们认为熟悉的材料使用起来更有把握吧。于是,我先将那些新材料请出了材料超市。很快,前期发现的哪些“埋伏”、“偷藏”的现象渐渐
3、销声匿迹。游戏很快又恢复了有序。可是,新材料就不能投放了吗?又该怎么投放呢?因为有前车之鉴,我不敢随意地将准备投放的新材料“扔”到材料超市里,怕游戏再度陷入混乱。一次,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的商量讨论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能否将新材料在这个环节进行介绍?这样是否能够让孩子们对这种材料前期有一个了解,更好地在游戏中进行使用?于是,我将那天准备投放的材料泡沫作为该次游戏开始前的讨论:“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果然,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下,孩子们在游戏中真的想出了很多的使用方法,先前的那些问题也不复存在,消除了我的忧虑。在游戏交流时我将孩子们对新材料的使用方法认同和提升。让我尝
4、到了思考带来的快乐,满足于成功带来的欣喜。投放新材料只有这个办法吗?有一次娃娃家里“爷爷”的举动给了我一定的启示。那天,“爷爷”把床上的枕头扔到了地上,坐在地上,大声嚷嚷:“老婆,快给我铺被子。”我很奇怪:“这里不是有床吗,为什么你要睡在地上呢?”爷爷振振有词地说:“那是爸爸妈妈和宝宝睡的,我和奶奶就睡在这里。”爷爷用手指指地板,还犹自嘟哝着:“再有一张小床就好了,我们现在只能睡在地上。”“那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床呢?”我进行了提示。爷爷面露难色:“我去材料超市里找过了,没有东西可以做床。”是啊,由于材料种类的有限,往往在现场没有办法找到现成的材料解决孩子们游戏中的问题,因此,“事后的补救收集”这
5、一念头浮现在我的脑海。那天,我们展开了讨论,围绕着“爷爷、奶奶要分房间睡觉,可是没有床,怎么办?”这个问题展开,孩子们很快提出了用席子、野餐垫这些材料可以替代床。游戏结束之后,我们也有针对性地收集这两样材料,并将之投放到材料超市中。从此以后,“分房间睡觉”的“爷爷”、“奶奶”们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床”,“家”这个概念也在分房间的游戏情节中不断细化。而预先的推进讨论和事后的补救性收集成了我投放新材料的有效方法。材料超市的材料摆放:集中还是分散?因为材料仓库的设置,我们班级的材料和工具等集中在那里,孩子们也基本养成了到材料库去寻找自己所需材料的习惯。但是,在一次游戏中,一位小朋友的表现颠覆了我集中呈
6、现材料的想法。我因“盲肠炎”正在小医院的手术室开刀。医生拿着手术刀在我肚子上有模有样地划了一刀,把“盲肠”检查了一通割掉了,然后就让我去吊盐水。我发现了问题:“我的肚子还没有缝好呢。”医生说:“缝起来需要线的。我这里没有线。”“到哪里去找线啊?”我进行了提示“材料超市里有的。”“那快去拿啊。”小医生站在医院门口将去将不去的犹豫了一会,然后自言自语说:“算了,假装一下就可以了。”说着,他就在我的肚子上空做了一系列的穿针引线的动作,完成后还不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了,你快去吊盐水吧。” “医生”的行为让我感触很深。孩子在游戏中使用材料是为了什么?我不禁思考。的确,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
7、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他们更满足于连贯性情节的游戏内容。因此,即使“医生”知道材料超市里有他所需要的材料,却因为太远、太麻烦而“空手玩”。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吗?于是,我不再纠结于材料超市的规模,把那些已经被孩子们“约定俗成”、具有固定作用的材料分放到了各个游戏区域,如,将一次性餐具投放到农家美食店、席子、野餐垫等投放到娃娃家,一些装饰类的物品投放到理发店等。一段时间试验下来,效果果然不错,孩子们使用材料的频率比原来提高了不少,游戏情节也因此丰富了不少。只有材料超市的材料可用吗?自材料超市设立后,我们不知不觉间被框定在一个思维模式中:需要材料就到材料超市去找。超市里
8、没有所需材料的话呢?进行补救性收集,然后再到材料超市去找!总之一句话:要材料,翻超市。真的只有这个办法吗?有一天,孩子从材料超市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到了材料,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玩出了令我们眼前一亮的游戏时,让我对哪里的材料可用这个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达人秀那一排座位上整整齐齐地用磁铁块吸附着一张张座位号,非常惊奇:“这是谁想出来的好办法啊?”要知道,每天重复着画、剪、贴的动作,因为那个座位号要用双面胶贴在椅背上,游戏结束后又要撕掉而被毁坏,很是浪费!“是辛元昊。”“对啊,他用老师黑板上的吸铁石弄的,这样就不用我们每一次撕啊,贴的,很方便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我解释分析着。看
9、着孩子们的得意劲,我不由得反思:老师在黑板上每天都会摆弄的磁铁为什么直到今天才被孩子拿来用呢?是否因为我们平常强调:“到材料超市去找找吧。”所以孩子们对于材料超市以外的物品不敢使用呢?那天的游戏交流,我们就以“我们可以去哪里找材料”进行讨论,当使用吸铁石的辛元昊被老师大肆表扬之后,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东西也可以拿来做游戏材料。至此,孩子们的思路似乎被打开了,我也似被“上帝”打来了一扇窗:只要幼儿能自由地选用材料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顺利快乐地玩,又何必拘泥于材料超市的形式呢?拿开了“遮目”的材料超市的这一“叶”,我也更敢鼓励幼儿自主、自由地选用材料了。饭厅里是孩子们新开的“消防局”。第一天,汤恺
10、毅用超市里的饮料瓶做了几个灭火器。第二天,又有两个孩子在里面鼓弄灭火器了。没一会,有个全副武装的消防员出现在各个区域灭火。只见,他的背上背着杨芯茹今天带来的装饰性玩具:蝴蝶翅膀,绑着翅膀的那根橡皮筋是小家伙塞灭火器的地方我指着消防员身上的那个蝴蝶翅膀问:“这个不是杨心茹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吗?”“对啊,我用这个绑灭火器用的,有了它,我就能到着火的地方去灭火了。”那天,我们再次针对“我们可以去哪里找材料”进行了讨论,有了上次的经验基础以及本次的补充强调,孩子们在同伴和老师那里一再获得了肯定:教室里的、家里的、老师的只要是我们游戏中需要的,都可以拿来用。我们的材料超市由显性转到了隐性,只要有用,
11、整个教室,甚至是整个家庭、整个幼儿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拿来用。在我的心中,材料超市已转化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让幼儿更自由地取用材料的宽松氛围。于是,当娃娃家“妈妈”要打扫卫生的时候,阿姨的扫帚和簸箕就成了他们的“宝贝”;没有鸡毛掸子怎么办,扫帚上扯掉一束芦花头就可以用来代替;教室里的桌子更是孩子们改造的对象:一会儿钻在桌子底下当修车工,那张桌子自然成了坏掉的汽车,一会是旅店的床,还在地上铺了张席子分成了上下铺材料超市在这几个月中经历着变化,超市规模:由盲目“兴建”到理智投放;材料呈现:由集中控制到分区投放;材料使用:由部分开放到全场开放。孟子云: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正是这不断的思和调整的过程中,让我感受着成长中带来的苦辣甜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