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04月25日哲学讲课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1年04月25日哲学讲课提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1年04月25日哲学讲课提纲专题7 实践第一的观点写读书笔记:青年与社会实践 一实践概念的内涵 实践概念并不为马克思主义所独有。费尔巴哈曾提到,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够解决。但他认为,实践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充满了犹太人的利己主义,因而他鄙视实践。美国的实用主义认为他们到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但他们的实践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行动主义”,把实践看作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的实践观。黑格尔把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主观
2、性的片面性和客观性的片面性都被扬弃了。认识过程一方面接受了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认识过程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偶然的、假象的客观世界。前者是认知真理的冲力,即理念的理论活动;后者是实现善的冲力,即理念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一种关系,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主客体之间的三重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即它是能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的物质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
3、是自觉的能动性活动。即它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列宁称之为“主客观的交叉点”,毛泽东则称之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性活动。即它总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活动。又称为生产实践。它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其它实践形式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改造社会的活动。它所解决的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这种实践形式的主要内容; 科学实验活动。它是在前两种实践形式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其直接目的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但它不能脱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要靠改造自然和社
4、会的实践为自己提供各种要素,并服从于它们的需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客观事物只有成为实践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的感官同外界事物接触,既是实践的起点也是认识的起点。所以,一个闭目塞听、同外界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起点是“问题”,而问题是由实践提出的。在实践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于是认识就不断发展,知识就会不断地积累。 (表明看来是由科学家的“兴趣”所产生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既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满
5、足实践的需要。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只有在实践中,客观事物才能够成为认识的对象; 实践不断地创造出认识世界的物质手段,不断地锻炼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只有依靠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们才能深入被研究的对象,感知其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只有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实践论中的客观辩证法。 探索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必要准备和补充。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不能离开实践。因此,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实践基础上认识的两次飞跃
6、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侧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直接感受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 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是人脑通过感官与客观事物发生直接联系而产生的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形式。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感性认识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而形成的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整体的感性形象。知觉高于感觉,是对事物具体形象的直接反映,是感觉的集合。 表象:它是大脑对过去感知的回忆,是曾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形象的再现。表象是对客观事物形象化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成果。 感性认识
7、的三种形式都是感官同客观对象相接触而产生的,它们都同实践直接联系在一起,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理性认识也有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的反映。是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它在逻辑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在逻辑上表现为判断之间的一定联系或关系。 理
8、性的反映形式对于客观对象具有间接性和相对独立性。但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内容不能截然分开。认识的理性形式无论如何抽象,总是对一定客体的正确或歪曲的反映,在客观世界中总有它的原型。 此外应注意,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多少复杂一些的理性认识都是各种思维形式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理性认识的最高成果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它是对感性具体的再现,即思维的具体。 (认识的上升过程: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的特点看,它只是认识的起点
9、,还不是完全的认识。只有把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才是比较完全的认识; 从认识的目的看,认识的真正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认识的过程看,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质变,使认识达到高一级的程度。科学的抽象总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实践有着更直接的联系,理性认识要以实践为基础,就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总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这就决定了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的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的感性认识;
10、 感性和理性相互渗透: 感性之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是理性指导下的感觉; 理性之中有感性。理性思维总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且要以感性的语言为依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二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我们必须坚持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能将它们绝对化。哲学史上的经验论把感性认识绝对化,认为感觉经验是唯一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它认为,理性认识除了对感性材料进行一些整理、说明外,不能对科学知识提供新的内容。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则与经验论相反,它无限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它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觉经验,人们仅凭“直觉”就可以认识事
11、物的本质。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思想实质上就是唯理论或经验论性质的。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把感性和理性、经验和理论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它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是具体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的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有这样飞跃才有可能; 第二、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工感性材料,从
12、中概括出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飞跃。 加工感性材料的方法。毛泽东把它概括为16字诀: 去粗取精: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抓住本质、典型、主要的东西; 去伪存真:去掉假象,抓住真相; 由此及彼:把零碎、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 由表及里:从外部联系发现内部联系,从表面现象过渡到内在本质和规律性。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性 这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和实践本身的要求。理性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的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会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是自觉的、能动
13、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由实践得到的理论究竟是否正确,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使它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和途径 将要付诸实践的理论应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只有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使精神力量化为造福于人类的物质力量。这就要求对这次飞跃持科学的态度,不能把在实践中没有根据或缺乏根据的理论见之于实践,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飞跃的过程中,要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能脱离实践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具体特点。 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理论掌握群众,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此,理论必须反映实践的要
14、求,代表群众的利益。在宣传教育中要注意以理服人,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真正科学的理论是能够说服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的。 要使理论具体化,使之更接近复杂具体的实际情况。这样,理论才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在社会科学中,要把正确的理论化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实现它的计划、步骤、方法乃至于行动口号。 理论在具体化为群众性的大规模实践之前,应经历一系列的中间试验。这样可以为大规模的实践提供避免失败、争取成功的经验。 在飞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排除干扰,不断地同错误的理论进行斗争。 四认识的总过程 认识的全过程或总过程,不仅是两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毛泽东把认识的这种发展规律作了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就是将群众的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指导思想。这个过程相当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