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333525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学“三趣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教学“三趣曲”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含蓄与明了,委婉与豪爽,直让人几经磐涅,荡气回肠。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导致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何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平日观察,归结一下,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

2、是教师和学校、社会因素:1.一些教师和家长自身就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引导小学生从小学习古诗词的意识,平时对学习古诗词所作的宣传力度不大,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学校没有专门的古诗词课程设置,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散见于各册教材之中,学时分散,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迅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修养。 3.当今社会少影视作品种类甚多,如动画片、漫画书,以及各类电视剧,尤其是武打、枪战片的冲蚀孩子的心灵,却鲜见有自发诵读古诗词的现象,整个社会环境弥漫着一种浮躁而低俗的气息。 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1.古诗词的内容比较深奥,

3、字、词、句的意思不容易读懂。 2.有一些字不认识,句子的结构也比较复杂,诵读的困难较大。 3. 由于缺乏文学和历史知识,不了解诗人的生活简历及写作背景,很难真正理解诗意,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感情。 4. 由于不会运用,背过以后,当时能记住,时间一长就淡忘了。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一、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

4、。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

5、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二、课中“持趣”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

6、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

7、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