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330856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号:20105021149本科毕业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10级 姓 名 张聪慧 论文(设计)题目 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 指导教师 杨有山 职称 教授 2014年4月20日 目 录摘 要3Abstract3一、原型精神概述3二、西游记两大原型精神具体内容及成因4(一)两大原型精神与明代个性解放运动的关系4 (二)作家的政治态度.8三、两大原型精神的关系内蕴9参考文献11论孙悟空形象蕴含的两大原型精神学生姓名:张聪慧 学号:20105021149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杨有山 职称:教授摘要:孙悟空的形象原型问题是上世纪初被提出来的,但到现在为止仍没

2、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孙悟空作为一个极度追求自由的化身,必然会受到社会秩序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而沦为一个受约束的自由者.体现了出生不凡(高贵的血统)-追求非凡自由(个人极度自由)-受约束或惩罚(历险取经)-悲剧性的永生(成佛)的原型模式.现实生活中,像孙悟空这样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追求极度个人的自由的人必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关键词:孙悟空;原型;母题;个性自由;集体无意识;心学Abstract:The image of sun wukong prototype problem was raised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

3、entury, but until now still no one can give a convincing answer. Sun wukong as the embodiment of an extreme pursuit of freedom, is bound to be restricted by the social order and limits, thus becoming a constrained freedom. Embodies the born uncommon (noble descent) - the pursuit of extraordinary fre

4、edom extreme freedom (personal) - constrained or punishment (adventure scriptures) - tragic life (Buddha) the prototype of the model. In real life, like the Monkey King FuQiLin governs, v phoenix tube, and fell on the throne by it, extremely individual freedom must be restricted from all sides and c

5、onstraints.Keywords:sun wukong ; prototype motif ;freedom of personality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一、 原型精神概述倘若问文学为什么会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能深深打动世世代代人的心灵世界,我的回答是文学中包含了某种可以引起人们共鸣的某种普遍性的原则。正如万有定律之于自然万物,理念世界之于现实世界。人先天的继承着“种族记忆,”文学从它的渊源和流变中也秉承了人类的文化符号,潜藏着无限的“原型”意象。那么什么是原型呢?原型是人类沉思的结晶,是体

6、验的凝结,是永不褪色的记忆。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个人的情结,又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种族心理积淀”。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把原型视为反复重现的神话和仪式的基本形式。原型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指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它有体现为一种规律性的因素。可以是情节、人物、意象母题,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是通过文学这种特殊样式,得以不断反复和重现的文学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原型”。在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嬗变中,它是历经文学发展变迁而相对稳定的文化始基。这种文化始基能够把无数的文学作品联成一个整体。二、西游记中的两大原型

7、精神具体内容及成因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说是同中有异。它的神话题材,它的各种神祗形象及其生存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无疑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具有浓重的脱胎于神话的痕迹。但无论是与中国古代神话,还是外国神话相比,它都显示出人类成年时期的成熟。因为它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这同中之异,正是我们挖掘这部小说的文化价值及其根源的韵味所在。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分为两大部分,正好构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即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原型二以

8、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这两种原型精神的形成有深刻的原因。(一)两大原型精神与明代个性解放运动的关系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

9、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明中叶以后明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呈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几乎占据了整个明代中晚期的社会思想领域,其势力更是遍及全国,对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程朱理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明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明清之际以来的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明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最后成熟时期,正是阳明心学崛起和鼎盛时期,阳明心学对西游记的创作影响是可以预见的。翻开历史,西游记的诞生过程与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发展历程同步。从学术史角度而言,西游记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与“心学”紧紧相连。从宋明理学的概貌来比照,其唯心主义哲学思

10、想体系深深影响到西游记的哲学思想的总体框架。衡量一部作品的哲学思想基础,必须联系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或云:“三教合一”思想潮流震撼了作品;或云: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是作品的精神支柱;或云:西游记是形象化的“心学”。众说纷纭,显示了学术界、思想界对这部作品的关注程度。这促使我们寻根究源,以求得科学、客观的阐释。通观西游记,满篇充斥着“心”之概念、思想。据初步统计,涉及到“心”字眼的回目共计二十九个,如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十四回“心猿归正”、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五十回“神昏心动遇魔头”、五十四回“心猿定计脱烟花”、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七十六回“心神居舍魔归性”、八十八回“心猿木母

11、授门人”等等,几乎涵盖了全篇主要内容,起到点明题意、提纲挈领的作用。再从基本章节看,开篇所云“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心”之别称,悟空修心之所原来正在此地,多么巧妙的设计。当悟空“大闹三界”失败被绑赴斩妖台之时,书中写道:“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观音见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便叹惜不已,作诗一首:“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搅乱蟠桃会,大胆私行兜率宫。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身再显功!”后悟空表示:“知悔了。”又有一诗:“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别开生面的“紧箍咒”又名“定心真言”。作品处处

12、以“心”为媒介,巧为经营,妙作安排,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人物、情节组成美妙动听的故事。第五十回写孙悟空划圈让唐僧坐中间,一再叮嘱:“若出圈子,定遭毒手。”八戒不以为然,挑动唐僧走出圈子,进入一座大楼,桌上三件纳锦背心,八戒、沙僧穿上,却被“背剪手贴心捆了”,惊动了魔头,又遇一难。可谓“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事后,孙悟空对唐僧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两个圈子,正是“心”的两种反映,原来是圆心圈子护住唐僧,让师徒三人守心待命,勿生二心,而八戒却生二心撺掇沙僧、唐僧走出心圈,误入魔心之圈。二心相斥,终让三人蒙难。而这一难则显系唐僧、八戒、沙僧生出二心所致,“心”意油

13、然而生。第五十八回,二个孙悟空的故事,耐人深思,书中写道:“悟空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正由此“二心”遂生出六耳猕猴假冒孙悟空打伤唐僧,并导出“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的美妙故事。作者并赋诗一首:“人有二心生祸灾。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细心品味,这与“心学”之关联是十分紧密而明显的。第十七回,观音收黑熊精,书中道:“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均明白无误地说明,修心才是人生最佳的选择,最理想的途径。众所周知,陆王心学在明中叶前后十分风行,“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无复凡人矣。”(明史儒林传

14、)曾几何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理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理学家朱熹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潜心研求,终于建立起系统的理学体系。由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抹杀人的个性,遭到宋代陆象山等人的反对,陆象山倡“心学”,提出“心即是理”的命题。明代王守仁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心学”体系。尽管二者的争论仍属于理学内部派别之争,但“心学”以“心”反理这一点,在理学统治十分严酷的情况下,却给了反对这种统治而主张“人”的解放的进步思想家以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明中叶,王艮等创立的泰州学派,给明叶文艺思想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王艮传人有颜山农,颜山农有传人罗汝芳、何心隐,罗汝芳有弟子汤显祖。而李贽曾师事

15、王艮之子王襞,与罗汝芳有交往。李贽宣扬“童心说”在某种意义上正得益于“心学”之启迪。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洪流在冲击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潜滩下深深烙下了“心学”之印迹。固然,王阳明的本意是“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试图将已经松动的封建纲常礼教的精神绳索更好地勒紧,岂知“致良知”本身就蕴含着一些冲决礼教纲常的叛逆意识,以致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人便形成一股“非名教之所能羁络”(明儒学案)的“异端”势力,对封建纲常礼数禁欲主义和偶像崇拜进行了有力的抨击。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是“圣人之道”,何心隐证明“心不能以无欲也”,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些富有个性解放意识的思想为明中叶新兴市民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之下,西游记、牡丹亭、金瓶梅、“三言二拍”应运而生并非偶然。作为中世纪同理学派相抗衡的代表,陆九渊批判地融合了孔孟儒学、老庄道学、释氏禅学等思想,创建一种新兴的“心学”。明代王阳明在此基础上,批判了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即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