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摘要:学前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从学前便有所表现,对其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摘自大众文艺2011年24期 学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于幼儿今后发展十分重要。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原因 预防和矫正对策通过几次在幼儿园的见习,我发现攻击性行为不论是在大、中、小班都十分常见,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程度都不同。学前儿童正是出于性格形成的重
2、要时期,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所做出的反应完全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对某个小朋友不满意就会抢夺他的玩具或者一些其他物品,或是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严重的就会打人、踢人、咬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紧张不安或者焦虑愤怒的情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若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没有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发展十分的不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
3、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存在。在攻击的方式上,性别差异也显著,男孩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而且年龄较大的女孩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攻击;但在直接的言语攻击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也有资料表明,男孩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没有明显的区别。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学龄前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其成年期的攻击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学龄前儿童
4、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冲突,当这种冲突得不到解决的话就要发生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家庭教育不当。如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造成幼儿任性、霸道;或者是家长经常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幼儿,给幼儿造成了不良的示范作用。2.疏泄情绪、保护自己。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的行为来疏泄自己的情绪或者保护自己。3.模仿。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如果在他生活的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
5、现,或所看的电视中常有暴力行为镜头,他就会去模仿、学习。4. 遗传。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类型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 ,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情绪容易激动的孩子就容易受外界影响,造成情绪的不稳定,从而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原因1-3摘自幼儿卫生保育教程第65页“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老师来说,老师老师应该时
6、刻注意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和生活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应该及时的矫正,也应该跟家长沟通,让家长提早的预防,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从小培养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也要让整个家庭的氛围尽量显得和睦平静,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也不容易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否则,会使幼儿出现社会适应性的困难,会更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也会影响幼儿今后与其他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发展,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会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十分大的影响,不利于幼儿未来性格和心理的发展。而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应该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应用消极的方式去刺激和强化他的攻击性行
7、为。要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为幼儿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环境1.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发展观,多了解一些幼儿教育的知识,积极的参加学校家长会,多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掌握比较科学的教育幼儿的方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溺爱”的情况出现。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成为了家里的“宝贝”,全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家长的溺爱难免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爱使小性子,脾气比较大,当他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生气,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家长要是没有及时的制止和纠
8、正,就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正确的做法,这样的行为就会伴随他的成长,在将来也许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行为。2.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幼儿的许多行为都是反映了自己的家庭状况,父母感情程度。幼儿十分容易受外界影响,尤其是朝夕相对的父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在见习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听到一些孩子说出一些脏话,当询问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不雅的话语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表示是在家里爸爸妈妈说过的,其实他们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的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父母双
9、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打架、吵架,小孩子可能不懂大人这样做的原因,但是他们会单纯的学习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和动作。孩子在家的时间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家长们应该将孩子学习到一些攻击性行为的途径扼杀在萌芽之中。3.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要为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在幼儿园里,提供的玩具一定要比较轻便,没有棱角,这样孩子在玩耍时有一些磕磕碰碰也不会受伤。4.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受周围小朋友和老师的影响也十分大。因此,要求每一位合格的幼儿教师都需要以身作则,给幼儿关爱,采取一些比较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尽量减少惩罚孩子的次数
10、,更加不能“体罚”孩子。在对幼儿的管理上也要十分费心,要巧妙的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毕竟孩子比较小,很多问题十分好解决,但是老师一定要用一些积极的方式活络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孩子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发生。(二)要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教育疏导,并培养幼儿正确价值观1.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多次教育见习之后发现: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加干预,即使是性格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之后,也会慢慢变的蛮横起来。因此,当发现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出现之后,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的进行干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是不正确的做法。但是一定要采取正确的疏导方式,禁用体罚,这样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1、更加恶化。奖惩分明的教育方式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毕竟年龄还小,过度或者次数过多的惩罚有时候未必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目标,反而会让孩子学到一些不好的行为。2.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有利于从动机尚改正攻击性倾向。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不时的提醒孩子,让他明确打人、踢人等行为是不对的,这样的行为老师、家长和其他小朋友都是不喜欢的。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是角色游戏的方式来为幼儿呈现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形象,这时再告诉他们这一表现的危害。也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榜样形象,让幼儿有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3.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
12、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要鼓励幼儿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可以从更加积极的角度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老师和同伴的共同影响下,通过模仿、理解、同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4.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情景教学,循序渐进的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让幼儿体会被攻击对象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想象同伴受到攻击时
13、的痛苦和不安,由此产生一些同情的心理。这对减少攻击性行为十分有帮助。(4、5摘自中国儿童网2001年4月12日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三)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对待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尽可能的给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能因为单纯的喜欢某一个孩子而对他特殊对待,或者因为不喜欢某个孩子而故意冷落他。这样也容易让其他孩子产生不平等的思想,让他们有了攻击性行为的动机。老师应该根据所有孩子的特点和爱好,尽可能的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尽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综合来说,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更多的关爱他们,给他们更多关心,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轻微的攻击性行为而过度的批评他们、责备他们,或者采取冷落他们的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采取比较平静、温和的教育方式,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并且给予他们关爱,激发他们善良单纯的本质,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努力让孩子在学前时期就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培养他们的控制能力,努力为能够让他们更好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