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本通假字.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328548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课本通假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课本通假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课本通假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课本通假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课本通假字.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中“厌”通“餍”。辞海注:“厌,通餍。饱;满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有类似注释,并在“满足”义项下举到左传隐公元年中的例句:“姜氏何厌之有?”,该例句与课文句相类似。此用法还可见于第二册课文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教材注曰:“厌,通餍。满足。”是为证。 2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汉语大词典:“有,通又。(1)复;更加。(2)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古汉语常用字典:“有,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形貌昳丽”中“昳”通“逸”。辞海注:“昳,通逸,见昳丽。”“昳丽,即逸丽。神采焕发,容貌美丽

2、。”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昳丽,即逸丽。昳,通逸,气度不凡之意。” 4触龙说太后“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中“郄”通“隙”。辞海认为“郄”通“卻”,而“卻”又通“隙”。同一册课文鸿门宴:“令将军与臣有卻”教材即注“卻”通“隙”。 5触龙说太后“奉厚而无劳”中“奉”通“俸”。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有类似训释,指俸禄。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明明白白地说:“奉,俸禄,薪俸。战国策赵策四:奉厚而无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俸。” 6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中“与”通“欤”。辞海:“与,同欤。论语学而:求之与?抑与之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论语宪问:管仲非仁

3、者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中学生古汉语字典:“与,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又写作欤,相当于吗呢或啊吧。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据此推断,上句中的“与”通“欤”。 7劝学“虽有槁暴”中“暴”通“曝”。教材注:“暴(p),晒。”辞海云:“暴可读p,曝的古字,晒。”此用法也可见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句中的“暴”也通“曝”。 8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知”通“智”。辞源:“知通智,知、智为古今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知,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 9过秦论“孝公既没”中“没”通“殁”。汉语大词典:“没,通殁。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

4、死。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殁。” 10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教材注曰:“谁何,呵问他是谁。”汉语大词典:“何,通呵。谴责,呵斥。”辞海也有类似训释。 11过秦论“而倔起阡陌之中”中的“倔”通“崛”。古汉语常用字典:“倔,通崛。突出。贾谊过秦论:倔起阡陌之中。” 12过秦论“威振四海”中“振”通“震”。古汉语常用字典:“振,通震。震动。史记蒙恬列传:是时蒙恬威振匈奴。”辞海汉语大词典均有类似训释。 13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不”通“否”。古汉语常用字典:“不相当于否。”第二册课文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教材注曰:“不,通否。”是为证。 14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坐”通“座”。古汉语常用字典:“坐,座位。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作上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顺便说一说教材中一个错误的通假字。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教材注曰:“景,通影。日光。”此注不当,这里的“景”不与“影”通假。景,形声字。“日”是形旁,表示“景”的本义与阳光有关;“京”是声旁。“景”的本义就是“日光”的意思。只有作“影子”解释的时候,“景”才通“影”,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