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32812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参考资料,下载后可编辑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探索 提要近年来,_市黄埔古村的宗族组织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黄埔古村的冯氏宗亲会,通过逐渐收回祖上祠堂使用权,以及一系列传统的或新创立的互动仪式,将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重新连接在一起。本文回忆宗族组织开展的总体概况和既有研究,运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的互动仪式进行剖析,并参考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提出一种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视角。 关键词:互动仪式;宗族;社区建设;有机更新 一、导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也走向综合开展的新型城镇化方

2、向。现阶段在城镇化及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传统社区共同体的解体,解决各种困境的责任都落到了个体身上,从而导致现代性个体中普遍存在的恐惧与焦虑。此时,在宗族文化兴盛的岭南地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社区中的重要力量。宗族组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提、对传统关系纽带的再度连接,某种程度上使个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原子化情况得到缓解。假如能更好地利用宗族组织,从而进一步将呈现原子化状态的村民力量给予集结,参与社区建设,协同政府共同治理,将能更好地推动社区开展和城镇化进程。本文以_市黄埔古村的冯氏宗亲会为例,旨在探讨宗亲会的兴起及内部重新发起的传统的节日与活动,对活动背后的产生要素

3、、结构和功能进行梳理,并阐释这些活动仪式对宗亲会、群体成员和整个社区本身的再生影响。在此根底上,尝试提出适用于通过建设新型宗族文化从而推动社区治理进一步得以开展的可行路径。(二)研究意义。1、现实意义。本文在对_市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相关分析的根底上所提出适用于通过建设新型宗族文化从而推动社区治理进一步得以开展的可行路径,在城镇化、现代化的社区治理的背景下,可为岭南等宗族文化强盛的村落进行新型社区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同时,更是为已完成城镇化与现代化的社区提供治理思路参考,推动城镇化总体的稳步前进。2、学术价值。自从出现对社区的形成和开展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来,国外社会学者针对国外现实社区调查的根底上进

4、行积极探究,从早期的滕尼斯到晚近的路易斯?沃斯并形成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如社区消亡论与社区继存论,社区解放论),基于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根底和既有的理论,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尝试将这些既有的社区研究的理论运用到对我国社区建设的本土化探讨中。在学术价值上,本文对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的研究将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认知纳入到对当下社会结构与社会开展的知识体系下。吉登斯在提出结构化理论中尤其提到了“在把系统理解为一系列技术开展的时候,系统论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实际影响”,“每一个有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拥有大量有关那一社会制度的知识:此类知识对于社会运转来说不是副属性的,而是必定渗透于社会中”。结合吉登斯在

5、结构化理论中的观点,当下社区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鲍曼所提到的个体原子化的问题并不只是社会结构中所存在的片面的情况,并非不能接受个体知识的逆转。结合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的概念来说,能动性的个体在对社会结构进行认知的同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响去影响社会结构本身。基于上述,本文的研究将作为这种社会成员对社会结构的认知的一局部,为学术上对社区问题的研究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同时,本文在理论层次上运用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来分析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的活动仪式,是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实践运用。另外,在其他局部,本文亦吸取吴良镛在对城市建筑方面的有机更新的思想,化用到社会科学层面,基于这一根底,本文采取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

6、区相结合的立场,这一立场也将贯穿全文。(三)探究路径。本文首先展示研究对象即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根本状况,通过历时性的探究,描述了黄埔古村整个社区范围内和冯氏宗亲会内部的文化节日、文化仪式的概况和变化。这些文化节日、仪式的内容将是本文分析的立足点,通过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和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本文将对这些文化仪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前者作为一种微观的互动分析理论,在本文将被用于解释黄埔古村以及冯氏宗亲会的文化仪式是怎样在社区层面、个体层面上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后者作为一种中观的视角,将为本文提供一个根本的价值立场:文化仪式应当嵌入到现代社区治理中。(四)文献综述。1、黄埔古

7、村相关研究综述。黄埔古村由于其特别的历史地位和浓厚的民俗、建筑特色而为大家所熟知。近十余年来,随着政府大力对黄埔古村进行开发建设,不少学者也围绕着黄埔古村展开了研究。作为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黄埔古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地,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研究。通过对文物、器具的考古探究,学者重现了黄埔古村繁华的海上贸易场景,明确了黄埔古村、古港在古代广东乃至全国的海上贸易地位。此外,也有学者对古村中独特的建筑及景观进行研究。有学者对黄埔古村现存祠堂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清查,发觉祠堂的职能已由传统宗族功能转向现代社区功能,并对传统祠堂的活化提出了优化功能选择、开发功能性

8、创意活动、完善配套设施、完善管理制度等改进策略。此外,还有学者从建筑保护的角度,侧重于对黄埔古村内的建筑、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的文化建设,展开研究得出古黄埔村的保护建议:(1)保护黄埔村的环境风貌;(2)保护黄埔村的整体空间格局;(3)保护黄埔村的近代建筑。进一步加强黄埔村的调查研究,尽快确定黄埔村的保护规划和修复设计,落实必要的保护法规和措施,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文物建筑的管理。有学者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对黄埔古村进行了分析:在“城改居”的剧烈转型下,黄埔村呈现了无序、颓败的状态,对此他提出了与旅游经济相联动、与会展经济相联动、与区域产业相联动这三种经济规划策略。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黄埔古村主要

9、从历史地位、建筑保护与开发、城市规划等角度展开研究,但对于古村宗族在社区治理中的文化建设作用讨论缺乏。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宗族传统的古村落,宗族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也需要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宗族文化相关研究综述。我国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的乡族治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其起源,学界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宗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族权、家长权,原始宗法制起源于父系氏族家长制,最早可追溯到奴隶制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延续,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有学者通过对宗族祭祀、婚假等习俗的研究,说明祭祀是宗族维护其价值推断,建构家族记忆和宗族秩序的有效手段,宗族通过仪式习俗将家族记

10、忆延续,在传统改造和更新过程中起到助推功能。许多学者也对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特别地位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地区,族群认同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联系纽带之一,宗族文化下的价值观成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因此成为了乡族治理的中坚力量。孙秀林认为传统宗族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关于传统宗族切入社区治理的手段,王鹏云通过对_市W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从宗族内部与外部、宗族在其中扮演的三种身份、村庄内外沟通等方面,得出宗族当下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是“气”的一种,构成了农村与城市不太一样的“气场”,是通过“情境发动”组织起来的草根行动者。宗族力量因其根深蒂固的血缘纽带,深刻地影响

11、着村民的行动逻辑。综上所述,宗族力量在中国乡村中根深蒂固,从精神和结构的层面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仍不会轻易退场。3、社区与共同体消亡和重构研究综述。有学者在对社区共同体进行综合探讨时也关注到了鲍曼对现代性社区所出现的问题之洞见,认为个体在消费欲望的刺激下,寻求个体解放,越来越多的个体成员试图摆脱秩序的束缚,以不同的方式参加到了一个流淌的陌生人的群体中,在此状况下,集体认同逐渐被消解。由此,社会呈现一种单子华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况的个体,为了维系自身的安全,而由此产生了一种查找认同的情节,并且逐渐产生了对乡愁的归属感。雷霆对共同体的重构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否认了现代社区可以通过重返传

12、统的社会结构而到达遏制个体原子化的危机。他认为社会变迁导致的自由流淌和空间扩张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已经不具备传统社区的开展条件,不同于传统的社区,现代社区的空间分化已经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过去那样的封闭的地缘空间了。有学者在查找重建公共空间的路径,提到了个体可以通过对他者负责的道德本能和道德冲动,启迪个体麻木冷漠的心灵。把仅限于关注自己的狭隘领域重新回归到关注他者、重视集体的层次,使得疏离的个体重新团结、整合在一起。在外国文献方面,路易斯沃斯早在1938年就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在其中他就提出了社区消亡论,认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现代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改变了现

13、代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关系,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共同体性质的社区依旧不复存在。 二、研究范畴和理论根底 (一)研究范畴。1、调研地点与对象选择。本次调查选取_省_市_区黄埔古村作为调研地区。黄埔古村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带一路”的起点,村中还保存大量传统建筑,而在传统建筑中,祠堂是重要的组成局部,并且备受政府重视;与此同时,_市_区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为目前黄埔古村最大型、涉及人数最多的宗亲会,在黄埔古村这一场域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考虑,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对_市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其核心组成人员(即会长层)进行。2、资料收集方法与分析资料。本次调研通过收集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的历史文献、冯氏宗族

14、举办的各大活动(例如:祠堂文化节、龙舟节、清明祭祖、敬老节、祠堂重修)的相关资料,并且就相关重大活动和祠堂修缮探究处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二)理论框架。1、分析理论: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是对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学、社会建构论和情感社会学的一次综合,包括对涂尔干的宗教、文化的理论的综合。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强调了社会学在微观分析层次上的根底性和优先性,并且在这个理论中,他把情感能量(简称EE)看作是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的根本动力。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尤其认为微观社会解释的核心不是个体而是情境。在对互动仪式进行考察的过程中,要找出

15、互动的产生条件,这就包括了参与者、在场环境与条件、活动的界限、关注的焦点以及关注过程中产生的符号等要素。在对互动仪式进行结构式的分析之后,柯林斯也区分了成功的仪式与失败的仪式两种类型。并且继续考察了仪式是怎样得到反应并且能够维系下去的,仪式是怎样成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要素的。在柯林斯那里,人们在通过参与一个成功的仪式,获得了情感能量,并且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与认知对个体产生了新的社会资本,这种在个体层面可获得的利益推动个体可以持续积极地参与到仪式中,并且不断地进行社会的再生产。2、建议理论:吴良镛有机更新理论。早在1989年,吴良镛就开始主持北京的菊儿胡同的改建计划,并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旧城的现代化

16、建设。在最初的“有机更新”理论中,更为强调旧城建筑怎样在城市中存续,关注的是建筑“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使每一片的开展到达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很多相对完整性之和”因此所谓的有机更新,是采纳适当规模、适合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在可持续根底上探求城市更新,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其与城市整体规划到达相对的完整性。但是在之后的探究中,也有学者开始提出除了建筑的有机更新之外,“保持文脉整体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延续并开展城市文化特色的需要”。 三、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传统文化存续状况 (一)文化载体的存续:社会组织与祠堂存续状况。文化载体的存续主要呈现为社会组织与祠堂存续。一方面作为社会组织的冯氏宗亲会是对光裕堂管理小组的存续,属于冯氏家族会的组成局部。虽然建国前后由于战乱和政治运动,黄埔村中的宗族组织一度分崩离析,但在乡村中的宗族观念并未铲除,加上海外侨胞认祖归宗、支援家乡建设的需要,因此相关宗族组织迅速重新成长起来。冯氏宗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