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32707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红阳三矿矿井火灾快速封闭技术作者:于国志 刘王闯 周 宇沈阳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红阳三矿摘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煤矿矿井火灾预测预报理论及方法、矿井煤炭自燃火源区域探测方法、矿井防灭火技术、矿井火区封闭方法,分析了我国在煤矿矿井火区快速封闭的发展应用及展望。关键词:矿井火灾;煤的自燃发火;防灭火技术;快速封闭;快速封闭研究进展Abstract:summarized the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coal mine mine fire to forecast the forecast theory and the method, th

2、e mine pit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fire hazard region survey method, the mine pit guarded against the fire fighting technology, the mine pit fire area seal method,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in the coal mine mine pit fire area fast seal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the forecast.Key word:mine fire;

3、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gnition; Guards against the fire fighting technology; Fast seal; Fast seal research progress1 绪论矿井火灾是直接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我国煤矿自燃发火非常严重,有56的煤矿存在自燃发火 问题,而我国统配和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燃发火险的矿井约占47 ,矿井自燃发火又占总发火次数的94,其中采空 区自燃则占内因火灾的60%。1984年前的32年,我国煤矿矿井共发火10296次,19851990年间百万吨发火率为0. 76 次。我国在80年代仅

4、统配煤矿就发生10多起重大胶带输送机火灾,造成200多人死亡和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进人90 年代后,矿井生产逐步向高产高效集中化发展,其火灾发生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也随之升级。 1990年小恒山矿因胶带 火灾死亡80人,伤23人,直接经济损失567万元。1995年12月,大屯煤电公司姚桥矿一400m水平东翼胶带输送机大 巷发生特大胶带输进机火灾事故,烧毁胶带8 500m,造成27人死亡,事故波及一400 m大巷及三个采区,并引燃煤仓 及巷道顶部煤体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0余万元。在矿井救灾过程中,因密闭不及时、密闭范围过大,控制火势 时间较长,和快速密闭无法实现延时自动密闭,引起二次事故发生的事

5、例也不胜枚举。在矿井救灾过程中如何实现 快速封闭火区、减小封闭范围是缩短火灾延续时间、减小事故损失、避免二次灾害的主要技术难题造成这些事故及 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煤矿整体防灭火技术水准和装备能力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为了加强煤矿防灭火安全技术,我国从50年代起就在煤矿推广了黄泥灌浆防火技术, 60年代至70年代又研究出 了阻化剂防火、均压通风、高倍数泡沫灭火等技术, 80年代至90年代则研究了矿井自燃发火预测系统、惰气防灭火、 快速高效堵漏风、带式输送机火灾防治等技术,井逐步形成适应普通采煤法和高产高效采煤法的综合防灭火技术。 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理论研究起步晚,防灭火关键设备和技术有待完善和配套,

6、有一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 矿井火灾防治工作仍然是矿井安全生产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2 矿井火灾预测预报理论及方法1-92.1 煤的自燃机理研究 近年来,根据固体有机物氧化理论,我国一些学者对煤的自燃,特别是对其初期的氧化现象进行的研究表明:煤炭的氧化和自燃是一种基-链反应。即煤炭在其生成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含氧游离基,如羟基(-OH)、羧基(-COOH) 和羰基(C: 0)等;在低温下,煤从空气中吸附的氧气与这些游离基反应,会生成更多的、稳定性不同的游离基,这 时放出的热量虽很少,但煤的活性增强;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继续,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就可能发 展为煤炭自燃。2.1.1 煤

7、炭自燃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四要素)2.1.1.1 煤具有自燃倾向性(即在常温下有较高的氧化活性);2.1.1.2 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并集中堆积存放:2.1.1.3 有连续的供氧条件;2.1.1.4 热量易于积聚。2.1.2 影响煤炭自燃倾向性的因素2.1.2.1 煤的变质程度(煤化程度) 炭化程度越高,氧游离基的含量越少。2.1.2.2 煤的成分。含丝煤越多, 自燃倾向越大;含暗煤多的煤,一般不自燃。2.1.2.3 煤中的水分。煤中水分少时,有利于煤的自燃;水分足够大时,则会抑制煤的自燃;但是,煤中的水分 蒸发后,其自燃危险性会增大。2.1.2.4 煤的含硫量。同牌号的煤中,含硫矿物

8、(如黄铁矿)越多,越易自燃,因为煤中所含的黄铁矿,在低温氧 化时放出的热量促进了煤炭自燃。2.1.2.5 煤炭的孔隙率和脆性。煤炭的孔隙率越大,越易于自燃。这是由于孔隙率越大, 越易渗入煤的内部, 煤的氧化表面积也越大。变质程度相同的煤,脆性越大,越易自燃。因为煤的脆性大小与该种煤岩是否易于破碎和 形成煤粉有关。2.1.2.6 煤层厚度和倾角。煤层厚度或倾角越大,自燃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开采厚煤层或急倾斜煤层时,煤炭 回收率低,采区煤柱易遭破坏,采空区不易封闭严密和漏风较大。而且,煤是不良导热体,煤层越厚,越易积聚热 量。若厚煤层分层开采,则发火概率较大。2.1.2.7 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埋藏

9、深度增加,地压和煤体的原始温度增加,煤内自然水分少这将使煤的自燃危 险性增加,在开采深度不大时,容易形成与地表沟通的裂隙,造成采空区内有较大的漏风,也容易在采空区中形成 浮煤自燃。2.1.2.8 地质构造。煤层有地质构造破坏的地方,煤岩发生自燃比较频繁。这是因为煤质松碎增加了煤的氧化活 性和供氧通道与氧化表面积。在岩浆侵入区,煤层受到干馏,煤的孔隙率增加、强度降低,自燃的危险性也就增大。2.1.2.9 围岩性质。顶板岩层坚硬且裂隙发达, 冒落后块度较大,采空区漏风大,供氧条件好;若底板也较坚 硬,护巷煤柱所受地压大、易破碎,则有利于自燃;如果底板松软而可塑性强、顶板稳定,则煤柱不易被压碎,自

10、燃危险性就比较小;如果顶板松软、易陷落,供氧条件差,采空区内遗煤自燃危险性将大大降低。2.1.2.10 煤的瓦斯含量。煤孔隙内存在的瓦斯(煤层气),能够占据煤的孔隙空间和内表面,降低了煤的吸氧量。 瓦斯逸出后,就构成煤炭氧化较为强烈的条件,煤中剩余瓦斯含量大于5 m3/t时,煤自燃难以发生。2.1.2.11 开拓开采条件。选择合理的开拓系统和开采方法,能减少煤层的切割量和遗煤量,改变供氧条件和热 变换条件,大大降低煤层的自燃危险性。2.1.2.12 漏风供氧条件。漏风风速很大时,改变了热交换条件,氧化生成的热量容易被风流带走,也不能发展 成自燃火灾;只有在既有风流流通,而风速又不大的情况下,煤

11、才能自燃发火。2.1.2.13 蓄热条件。蓄热条件越好,热量易于积聚,越易引起煤的自燃。2.2 煤自燃发火危险性判定(自燃倾向性和发火期的判定)2.2.1 80年代前,煤自燃发火危险性的判定延用原苏联的着火温度鉴定煤的自燃发火倾向;但对高硫煤,用此 法判定差异较大。2.2.2 近年来,采用色谱动态吸氧法测定吸氧量和吸氧速度来判定自燃发火倾向。2.2.3 在研究中采用了两种途径来确定煤的自燃发火期。即用煤堆实验装置在模拟条件下测定并解算发火期和 测定煤的吸氧速度、氧化反应速度,按照热传导及热平衡原理推算煤的最短自燃发火期,然后结合井下各种影响因 素确定煤的发火期。2.3 自燃发火预测预报2.3.

12、1 预测预报指标最新研究表明, CO 已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作为唯一的和最灵敏可靠的判别煤自燃火灾的指标。使用 CO、 C2H4及C2H2三个指标将煤自燃发火分为三个阶段。即矿井风流中出现CO质量分数降至10级时的缓慢氧化阶段; 出现CO和C2H2质量分数降至10级时的加速氧化阶段;出现CO、C2H4和C2H2质量分数降至10级时的激烈氧化阶段 (将出现明火)。应用这三个指标,不仅可预测火灾,而且还可判别其阶段,并可据此采取不同的防灭火技术措施。2.3.2 预测预报手段2.3.2.1 70年代前用井下人工采气样、地面仪器分析、结合温度检测和人的感知来判断发火危险性。2.322 80年代以后,煤

13、矿普遍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研究应用束管监测系统抽吸井下气体、地面集中分 析、微机自动数据处理和预报自燃发火。2.3.2.3最新研制的井下采区分站式束管系统,如KHY3井下束管监测系统。这种系统将井下各测点的气样在 井下采区直接分析,并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环境监测系统主传输电缆把气体分析信号传输至地面中心站。2.3.2.4最近还研究出了在TF一200型环境监测系统分站联接CO、CH4、02、温度、风速传感器,根据气体成 分和温度变化趋势,解算从发火指标变化到发火危险值的时间。3矿井煤炭自燃火源区域探测方法3, 10123.1 矿井煤炭自燃火源区域探测采用的方法有:3.1.1 磁探测法。其原理是

14、,烘烤后的上覆岩石的磁性随自燃温度升高而增强。3.1.2 电阻率探测法。其原理是,煤炭自燃发火后,煤层的结构状态和含水性发生较大变化。3.1.3 气体探测法。分井下气体探测法和地面气体探测法两种。其原理是,煤自燃在不同的温度下产生的气体 种类和浓度不同,并可据此依次判断煤的自燃温度,并由气体浓度梯度大致确定高温区域的范围。3.1.4 氧气探测法。其原理是:煤层自燃后,随煤温升高,氧气浓度上升,依此判断火区位置。3.1.5 煤炭自燃温度探测法。分为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分地面和井下探测法)和红外探测法(有红 外测温仪和红外热成像仪)两种。以上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磁探测

15、法、电阻率探测法、氧探测法主要适用于封闭火区且火 源温度较高,其准确性较好;而对于井下的高温区域(10)则无能为力。气体探测法能预测高温区域温度,但不能 准确确定高温区域位置和发展变化速度,并受井下通风压力、风量的影响。探测煤的自燃温度来确定自燃位置是一 种可靠的方法,关键是用哪种方法能探测出隐蔽的高温区域及其自燃温度。测温仪表与测温传感器联合测温法是一 种实用方法,但它受测温传感器布置数量和测温钻孔施工的影响,还受煤导热性能的影响。红外测温是针对点温, 无法综合准确地判断煤的自燃区域,但它可找出整个巷道温度异常的大致范围;红外热像仪是通过扫描成像测取温 度,能在一个面上判断煤自燃高温区域,测

16、温简单、迅速、精确,但它受到探测深度和煤炭自燃温度的限制。4矿井防灭火技术61018目前,我国煤矿煤层开采时期采用的火灾防治技术措施从总体上来看,有惰化、阻燃、堵漏、降温等及它们的 综合措施和决策系统。4.1 惰化防灭火技术惰化技术主要是指将惰性气体送人拟处理区,抑制煤自燃的技术。该技术主要用在当发生外因火灾或因自燃火 灾而导致的封闭区我国从80年代起,开展了氮气惰化防灭火技术的研究与试验。近年来,在我国煤矿防灭火工程中 使用的氮装备有深冷空分制氮装置、变压吸附制氮装置和膜分离制氮装置三种。根据安装与运移方式不同,后两种 又设计成井上固定、井上移动和井下移动三种。在扑灭巷道火灾中,建临时密闭后,向封闭区注氨气,使火区气体 氧浓度降至10以下可灭明火,降到12可快速灭火;燃烧深度大的火源,注氮量要达到火区体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