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32608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2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罗老师设计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主要分成这样几部分内容来学习。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并在小朋友的充分交流中揭示边线的名称。2、初识周长。创设了以下学习活动:摸一摸、描一描、议一议、画一画,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 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的边线,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体的周长。4、量出或计

2、算出图形的周长,主要分成两部分内容学习,一是不规则的物体,以数叶为例,二是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以三角形和四边形为例,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课后反思: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本课我作出以下几点反思: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

3、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测

4、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

5、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量一量自己腰围的活动,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课后想想,这一环节放在课尾,似乎有点简单,学生已经量过树叶了,而量

6、树叶远比量腰围要困难,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更有深度,更意义的环节。让学生在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课后反思: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

7、因此,本节课我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在这节课上,主要通过以下环节来完成教学:认识边线初识周长再认周长计算周长。1、认识边线。边线一词在三年级学生中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但不是特别清晰。在认识边线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分了两个层次,一是找出没有边框的物体某个面的边线,老师课前先让学生为老师无框的镜子加边框来认识边线,再通过指出数学书封面、三角尺的边线来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边线;二是借助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来认识平面图形也有边线。通过这两个层次,学生对于边线从具体实现了向抽象的有效过渡,对于边线,他们的认识就突破了有线向无线的飞跃。这对于学生准确建立

8、周长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2、初识周长。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边线后,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厂为例,这样 周长的概念可谓呼之欲出,并通过指名说、同桌练说,自己默默地说一说来练习说什么是周长。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将周长概念完成建构,纳入已有认知系统。3、再认周长。认识周长后,再让学生回到之前所认识的物体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总结到这些边线就是这些物

9、体的周长。4、量出或计算出图形的周长,在教学求周长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操作与练习,第一次是求实物(树叶)的周长,第二次是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第三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思维水平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发展。另外,谈谈本课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进行了比较周全的考虑,如:1、在探讨求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承接上面求数叶周长的方法问: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三角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并在课件

10、出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并把计算的方法呈现给学生。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四边形的周长就显得很容易,而且过程很清晰。2、在探讨周长的计算时,对于第一个边长3分米的等边三角形学生讲出了连加和乘两种算法;对于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讲出了好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出现,教师都把判断权教给学生:对吗?这样做是什么意思?通过复述的方式让其他同学明白计算的根据和道理。当然,在这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是否需要优化?当学生说出了几种方法时,老师对每种方法都让学生讲出列式的理由,并且用板书及时记录学生的想法,鼓励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化。我觉得如

11、果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稍作比较,哪种方法你最喜欢?为什么?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一铺垫。3、在探索书上62页第5题将两个图形合并成一个图形周长有无变化时,教师先让学生数出分开时两个图形的各自周长,而后出示合并的图形,学生都是直接把两个周长相加,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数一数,再次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并且提出疑问:怎么小了?一个学生回答:合在一起就小了。教师还是没有急于总结归纳,而是问其余学生听明白的举手。我没听懂,谁能解释给我听。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发现,教师没有因为学生说出了答案就沾沾自喜,而是把判断权还给了学生你们都这样认为吗?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由学生自己在

12、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发现并得出规律。认识周长一课反思第一次试上这堂课让我学会了两个字低调,上的我一点傲气都没有了,下课铃声响的那一刻我甚至还没回过神,完全忘记了把握时间,整堂课是我跟着学生在走,失去了引领的作用,主导的作用被这些主体弄的一点力量都没有。我要深刻的反思这一败笔。整个的这堂课好象不是我在教学生,而是在管学生,没有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以及学生活动的时间。对本解课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我把教材分成了两部分教学,一是认识周长,二是测量周长,而我思考的整个教学方向都倾向了认识周长,一心想让学生感兴趣,所以设计了些繁杂的活动内容,忘却了本课的重点,对于周长学生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

13、究探讨学生已经明白的内容。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完全忘却了教学的目的,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又产生了诸多本课教学以外的问题,又浪费了较长的时间去讲解,去验证。而后的活动又一度使我失去了主导作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快速的完成活动内容,我在课前也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可还是因此拖住了教学的脚步,是我没有掌握好时间,没有合理控制住学生的的活动时间。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已无话可说,看着自己写的整整三大张纸的备课材料,却只完成了一张,又看了一下学生们好象都还余兴未了,欢快的、跳跃的离开了教室,而我思考着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空欢喜吧?回家后,脑海中还是不断闪出课堂教学的片段,可能是记忆深处在

14、帮我一一指出教学中的败笔吧!下次努力把这把扳回来。到了第二次的教研活动课时,发现上课的时间还是不足,还是有题目没有讲完,同样是在活动环节和认识周长两个环节中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每个环节中没有联系的总结性的语言,等于是没有把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圆滑的连接起来,让人觉得很生硬。通过数学组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把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解决。帮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教学重点部分。去粗取精,完善了整个教学内容。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周长,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在这节课中,让学

15、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认识周长的导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利用给镜子镶边框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自己想一想,试着让学生以一物体讨论并说说什么是周长,这一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

16、,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画一画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叶子的周长这一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量,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周长的计算:书上首先给出的关于周长计算范畴很大,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计算它的周长,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