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322072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一、吴文藻(1901 -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

2、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 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二、陈达 (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

3、校(游美预备班)学习。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1975年1月16日逝世。主要著作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陈达是现代中国人

4、口学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人口问题的研究“可引导社会学入于实际科学的正路”。他特别注重实际调查,1923年从美国回到清华学校授课的同时,即开始对校内工人的生活费用进行调查。以后陆续对清华附近的市镇状况、上海工人生活状况、闽粤侨乡状况、昆明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状况、重庆工人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还先后对日本和朝鲜的劳工状况、南洋和夏威夷华侨的社会生活状况、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农业状况、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人生活状况、苏联的市镇工人和集体农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考察或调查。据估计,从19231952年的29年中,共亲自主持和参加过规模不一的24次社会调查。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对云南昆明地区的人口普

5、查,参加调查工作及联络的人员达1300余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地区性人口普查示范工作。他长期从事人口问题和中国劳工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在人口和劳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的理论,认为这两种竞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先取得生存竞争的胜利,才能进一步求得成绩竞争的胜利;反之,如果能够取得成绩竞争的胜利,也更容易求得生存竞争的胜利。而要取得这两种竞争的胜利和改善劳工生活状况,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如此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中国劳工问题 是陈达撰写的一部研究20世纪前期中国都市劳工问题的专著。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9章,除绪论与

6、结论两章外,其余7章依次考察了工人生活、工会组织、罢工斗争、工资和工时、生活费、福利设施、劳工法规等问题。作者在考察每个问题时,都将国外情况与中国情况做了对比说明。在考察中国工人罢工斗争问题时,列举了19181926年 9年中每年的罢工次数、参加罢工的人数和罢工日数等材料。这些翔实的资料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常被辗转引用。 作者在研究中国劳工问题时,采用了归纳法和选择法等,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说明。他运用生存竞争和成绩竞争的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劳工问题,认为中国工界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劳工阶级的生存竞争与劳工阶级的成绩竞争。前者属于经济性质的问题,即关于工资工作时间待遇问题等,后者属于社会性质的问题

7、,即工人除了谋生之外,必须在社会中有些贡献。工人们必须享受相当的家庭快乐,有相当的教育和相当的法律保障等。作者指出,劳工问题关系到工界、雇主、社会和政府等方面,而与劳工问题最有关系的是资本阶级和劳工阶级。书中将具体解决劳工问题的方法分为消极与积极的两类,积极的方法又分为治本与治标两种。认为治本的方法有 4个方面:要想根本解决劳工问题,首先要对工人的生活加以科学的研究;要制订保证工作条件的工厂法和社会保险等立法;要研究工人得到多少工资才够谋生的标准,以保证工人对社会作相当的贡献;要制订合作制度、失业保险、科学管理等制度,改善劳资关系,以利劳资合作。三、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1899年

8、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 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

9、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四、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1909-1999)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继韦伯、汤恩比之后,少数能够在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比较中,立下一家之言的大师。心理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更新与换代,将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理论对于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文化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视角,对行为科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社会与文

10、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创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坚持以“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主要著作: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种姓与社团、家元:日本的真髓、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并且主编了心理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探索、文化与人格的面向、亲属关系与文化、中国的新社会结构、文化与自我、移山:中国文化变迁等书,另有论文130余篇五、李景汉(18951986)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北京通县人;主要从事社会实地的调查与研究;曾任中央财经学院、中

11、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经济学院教授兼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顾问等职务。李景汉为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工作做出了贡献。他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其中在定县所作的调查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的典范之一,是中国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实地调查。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为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的农村社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北京无产阶级的调查(1926)、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实地调查方法(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

12、981)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本书被称为我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社会学方法与技术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的社会调查的一个代表作。全书分为17章,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政府机构、人口、教育、健康、农民生活、乡村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17个方面对定县的基本社会概况进行了全面描绘,涉及面非常广泛,资料极为丰富。当时学术界称之为提供了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当代社会学考察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七、李安宅(1900-1985年)河北省迁西县人。字仁斋,笔名任责。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1926年燕京大学

13、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进藏任教。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逝世。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颇有成绩。宗教方面的专著有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宗教与边疆建设等。主要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1年);美学(1934年);意义学(1934年);边疆社会工作(1944年);社会学论文集(1938年);交感巫术的心理学(译著,1931年);巫术与语言(译著,1936年);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译著,1936年

14、);知识社会学(译著,1944年);两性社会学(合译);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译);李安宅藏学论文选。八、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

15、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

16、地问题。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乡土中国费孝通的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今天变革中乡土的变迁所带来结构的变化与费老所描述的情形有很有意思的类比,比较后更能清晰乡土变化的轮廓。中国人的差序格局产生了中国式的人伦关系,在这个关系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成为人们办事考量的第一要素,上到国家治理,下到乡村生活,无时无刻都在显现。由此我们延伸出一个人治型的社会,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