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3203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考思的展发度制选直国我于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我国直选制度开展的思考一一位哲学和社会学家为了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曾“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本书试图遵循的也是这一思路。为了探究中国直选制的开展问题,本书前面根本上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别国问题,现在则要“返回中国问题,对中国直接选举制的开展作一战略性的思考。第一节 开展战略问题的提出在西方国家,直选权似乎从来就不是什幺问题,人们长期主要为普遍选举权而奋斗不已。在中国,恰好相反,普选权早已不成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公民对于中高层人民代表的直选权问题。其症结何在又出路何在呢?建国以前中国的直选制尝试就主要局限于县乡一级,省级和全国层级的民意代表一般很难做到这一点。即

2、便形式上做到了,实际上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选举。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各省谘议局选举。当时不仅选民资格限制非常严格,而且选民只能直接选举复选人,再由复选人选举省谘议局议员,显然该选举是间接选举。 3 1912年底,民国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国会众议院选举。该选举也有很严格的选民资格限制,并实行间接选举。各省先以各县为初选区共选出50倍于本省名额的初选中选人,再由这些中选人分别在省内8个以下的复选区中互选产生本省派往众议院的议员。 4 1919年和1925年两部宪法草案都曾对国会议员的直接选举加以规定, 5 但它们并没有真正实施。1931年*国民政府举行了让各省社会职业团体

3、和政党组织(国民党)选出国民会议议员的活动。 6 1936年,国民大会中665名区域代表虽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但这一直接选举完全是在国民党的操纵之下进展的,且这些代表选出后直到1946年才得以参加国民制宪大会。1947年,行宪国民大会中有2141名区域代表也是由各县、市和设治局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而这种直选遭到了共产党等一些进步组织以及广阔选民的抵抗,且同样是在国民党等党派幕后交易和控制下进展的,因而必然徒具形式。 7 显然,落后的国情加上专制的政权以及长期的战乱都使得旧中国高层代表的直选制一拖再拖,只是在严重的政治危机下才勉强走走过场,因而根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稳步开展。新中国建立前革命

4、政权的直接选举同样不能摆脱落后国情的影响,仅在比较有限的层级上得以实施。?苏维埃暂行选举法?曾规定,市和乡的苏维埃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区、县、省和全国苏维埃的代表由下一级苏维埃选举,属间接选举。 8 只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选举条例及宪法原则才明确规定人民可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地选举各级代表,且可以公平竞选。其直选*围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下的各级代表,虽然并不是全国人民代表,但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像陕甘宁边区那样类似于一个省的*围又真正*的直接选举实属不易。 9 其实,当时其它一些革命根据地也实行了同样*的直接选举制。建国以后,应当说,中国的主要领

5、导人能够认识到直选制对新*政权的价值,但正如第二章所分析的那样,他们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客观国情的限制,才主*逐步开展直接选举制。后来主要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于何时实现又如何分步实施等问题一直没有制定具体的战略性开展规划。直到1979年,中国拨乱反正后,才决定将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层级扩大到县一级。1987年,根据中国国情,并从长远开展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这幺多,地区之间又不平衡,还有这幺多民族,高层搞直接选举现在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是文化素质不行:“现在我们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

6、够,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即使搞普选(即高层直选-笔者注)也要有一个逐步的过渡,要一步一步来。我向一位外国客人讲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10的上述表示实际上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未来如何实现全国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的一种战略性设想。这一设想主要有三点内容:第一,中国1987年前后还不具备实现全国中高层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的条件;第二,要完全实现中高层人民代表直选制,要有一个逐步的过渡期,不能一步到位;第三,完全实现全国人民代表直选制要放到21世纪,大致是21世纪30-50年代。但是,对于如何分步实现中高层特别是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问题,他并没有给我们像“三步走

7、经济开展战略那样明确而具体的答复。其实,回过头来看,中国90年代初就已根本具备将人大代表直选制向地级市层级推进的条件。当时,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比1980年翻了一番,人民群众根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公民的文化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文盲率仅为21%.1989年公民的整体政治文化素质评分为3.3,这离国际上*政体有效运行所要求的5.5分标准还相差较大,确实不太适应有效推行高层代表直选制的要求, 11 但并不影响直选制向地级市推进,况且当时城市公民的政治素质分已达4.9 , 12 城市完全可以在直选制层级的提高方面先行一步。然而,中国长期缺乏直选制开展的具体规划,致使这一进程只能被延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8、一步推进,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领域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更加具备把直接选举向上推进的各项条件:第一,中国大陆地区的国民经济已经开展成为商品经济有很大比重的混合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建立起来,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都有很大的开展。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94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到达6280元和225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4%和2.1%.全国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到达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普通高校招生221万人,比

9、上年增加61万人。播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到达92.1%和93.4%. 13第二,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内部各主要政治主体之间,虽然因为经济社会转型和开展而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甚至有时还可能是较为剧烈的矛盾或冲突,但一般都能在改革、开展、稳定等最根本的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和一致,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开展的大好环境,都愿意用*与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已经得到较好地恢复和开展,能够在县乡直接选举过程中有效发挥组织、发动和协调作用。此外,宪法和选举法等相关法律体系也已较为完善地建立起来,对我们的直接选举活动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第三,在直选制本身的历史开展方面,农村乡镇人

10、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已运行45年,县级直接选举制也运行了20多年,在有下辖区的一些城市,区级直选制也已推行了45年。这自然为实行更高层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制打下了坚实的根底。第四,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公民,特别是农村公民的利益意识已大为增强,有的通过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实现和维护他们自身利益与意志的要求甚至比城市公民还更加强烈。10年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选举和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实践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此外,中国还具备了向中高层直选推进的其它条件:中国正处于国际和平和国内政治稳定时期,平安条件较好;中国大陆虽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山地面积大,但科技、交通和通讯也已有飞速开展,特别是

11、通讯业的开展更为迅速可观。2000年,我国的固定网和移动网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这些能够抑制直选的自然障碍和技术障碍。并且,中国综合国力已经大为增强,能为更高层级的直选提供充分的经费、物质和设施保障。上述分析可见,中国直选制开展确实已经具备向上推进的一些有利条件,但直选制开展的困难历史也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对和抑制一些现实的困难。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因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因对选举研究不够而存在的诸多观念误区问题。这些观念误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能还会起着相当大的阻碍作用。前面已经探讨过一个误区,即只有等各种社会条件均较为完备时才可以实行中高层直选制。下面则主要对其它几种观念

12、误区稍作分析,以破除它们的不良影响。误区之一是“选举选举多此一举、“选举选举上面选举。这种错误思想一者反映了中国传统专制政治文化(含荐举、察举和科举等中国传统选举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选举中的走过场现象。它看不到选举的价值所在,自然更看不到我们第一章所论述的直接选举的意义。在普通公民中,它往往具体表现为怕麻烦,参选热情不够;在一些政治领导者那里,它则表现为习惯于自上而下的选拔和任命制,而不习惯于自下而上的*选举制,并且在他们看来选举都仅具有形式意义,因而他们也视选举为“麻烦事。这种选举观,特别是一些领导者的这种选举观对直接选举制的开展十分不利。误区之二是直接选举会阻碍党管干

13、部原则的贯彻,并因难以控制而会引发政治不稳定,尤其可能激化中国的民族和*等矛盾和冲突。人们习惯于过去任命式的党管干部模式,所以就认为让普通选民参与抉择干部的直接选举制会阻碍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不利于党的组织领导的实现,从而影响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定;也担忧直接选举会受*和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冲击,并进而可能引发这些方面的严重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定。其实不然。过去以任命式为主的党管干部模式曾有过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建立的开展,它必须转变为以*选举式为主,即执政党主要通过法定的选举方式向国家机关选派主要领导干部和人民代表。在这种条件下,只要执政党真正代表各族各界人民的利益,制定的政策为各族各界

14、人民所拥护,并掌握前述直接选举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些规律,利用好直接选举工具,就既可以用*的方法更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能选出党和各族各界人民都比较满意的合格人选,增强执政党的代表性,更好地实现党管干部原则,更持久地保持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其实,多年以来中国县乡人大代表和基层自治组织的直接选举在总体上的成功运作应能消除这方面的担忧和疑虑。误区之三是直接选举会出现贿选等腐败现象。确实,贿选等腐败现象在任何实行直接选举制的地方都难以完全防止,但参选选民众多又真正规制严格的公开竞争式直接选举出现贿选等腐败问题的可能性却少得多,即便出现也易于被揭露和惩罚,毕竟竞争各方就是最

15、得力的监视主体。相反,过去我们习惯的任命制或间接选举因为拥有决定权的人数较少,又很难完全做到公开公平竞争,反倒容易出现买官卖官等严重的腐败问题。近年来中国腐败问题严重的背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可见真正规*的竞争式直接选举制不仅不会助长腐败,反而可以有效地遏制目前腐败现象的蔓延。正因为上述观念误区的存在,人们对直接选举才要幺是消极冷漠,要幺是恐惧担忧。也正因为如此,一般说来,人们才不会去思考到底何时能够实现它,又如何实现它,以至于中国的直选制开展始终没有战略规划上的指导和约束。这样,即便不为其它因素所干扰,人民代表直选制也不会在条件成熟后及时地向更高层级推进。鉴于此,世纪之交的中国既然已经根本具备

16、将现行直接选举的层级再向上推进一步的条件,那就要抓住时机,尽快果断地推动这一进程。不仅如此,我们此刻还必须制定出既积极大胆而又切实可行的直选制长远开展规划。首先,制定直选制长远开展规划是中国未来20多年或更长时期的历史开展任务所迫切需要的。一方面,中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任务,积极应对入世的各种挑战,全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又要按“三步走战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和*的开展。这两大任务都非常艰巨。尤其是体制转型和快速开展往往伴随的是社会矛盾空前增多和锋利,这就需要社会有更加正常的*“减压阀来化解矛盾,实现稳定。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公民的参政欲望也会随之增强,这就更需要预设制度化的参政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参政需求。只要能做到*开展的步骤稳妥、协调,制度配套、合理,就不但不会造成社会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