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317993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教案郑成功教学反思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一、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情景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

2、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二、教

3、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回放情景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

4、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三、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情景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