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31706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三篇【篇一:新课程培训感悟领会】去年重点初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教师的两天培训学习,在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室举行的重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虽然此次培训仅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还是让我收获颇丰。会议安排的紧凑有序,在有关领导和教师的引导带动下,与会教师积极参与,集中会神地听讲,认真做好记录。通过教师们的精彩讲座,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我们以启示。每次学习或者培训,我都会认识到本身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都会给我一些启发,都会感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就淡忘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着感动,听着激动,缺少行动。这是影响我们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逾越这个障碍,把

2、认识到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促进个人成长。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知道新课程对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教育对培养全面开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无视的作用。下面就本次的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领会: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1/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

3、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设计思路”的修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详细描述。三、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

4、中积极的心理气氛。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索、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导作用。四、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时机,课堂上的讨论、2/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

5、价体系。重点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的,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开展。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施行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开展之中,成为新课标施行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习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

6、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习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开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3/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开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开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的。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感悟领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浅薄,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

7、,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篇二:新课程理念培训的感悟领会】在学习高中中学物理新课程规范的过程中,对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有了以下认识:新课标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过程与方法”、“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物理课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方法等的要求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迅速开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创始新领域,探索新问习题。新

8、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从灌输和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敢于发问进而探讨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现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要改变“创新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4/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的场面。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时间久了,有些知识会被忘掉,但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却对人们起着长远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一日千里,为适应这种新形势,高中中学物理教学要亲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学

9、生发现问习题,提出问习题,探索问习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开展的需要。物理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意图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养成爱动手,敢动手,手脑并用的好习惯。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科学技术,在信息社会中查寻资料,及时吸收和处理某些信息,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物理和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篇三:新课改培训感悟领会】新课改在我校已开展了一年多,可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时机真正的接触新教材,仅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些了解。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恍然大悟,开始真正的了解了新课改的实质。以下是我这几天的学习感悟领会。第一、转变观念

10、,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对新课程规范5/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开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汇报)。“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开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

11、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开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拓宽知识构造。作为教师,不单单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博识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学多才,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构造,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构造。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新课改

12、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6/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自己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7/7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