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315547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文化景观单元测试题及答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人教版高二地理文化景观课堂练习及单元测试题31 文化景观的构成【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 1、 对于文化的理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文化就是科学知识 B 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C 精神文化是指抽象的、 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D 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属于文化范畴2、 下列属于物质文化的事物是: A 巴西的狂欢节 B 法律制度 C 信息高速公路 D 生产工具3、 下列有关精神文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B 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C 意大利歌剧和世界名画属精神文化 D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属于精

2、神文化4、 下列地区与其农业景观组合正确的是: A 阿根廷精耕细作的农业 B 珠江三角洲混合农业 C 东南亚商品谷物农业 D 西欧大牧场放牧业5、 在中国东部季风区, 同是被利用为耕地, 可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 由于耕作方式不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东北平原为棉花的生产区 B 华北平原一冬小麦种植为主C 长江中下游春小麦、 水稻种植普遍 D海南岛以种植蔬菜为主 二, 综合题: 图3-1四种房屋建筑, 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也反映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甲地分布在中国 地区, 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2) 乙地分布在中国 地区, 它反

3、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3) 丙地分布在中国 地区, 它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图3-1( 4) 丁地分布在中国 地区, 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 生活方式以 为主。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 1、 下列文化景观中, 按文化景观与自然关系的亲疏划分,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文化景观是( ) A南昆铁路、 都江堰水利工程 B 北京故宫、 攀枝花市 C基塘农业、 西双版纳竹楼 D 泰山旅游区、 虫神庙2、 ”从北京西直门北的西土城路, 以及北三环路北的土城河附近留下的低矮土岗可了解元朝大都城北城墙的景观”, 这段话反映了文化景观的是( ) A 空间性 B功能性 C 时代

4、性 D指示意义3、 交通路口的红绿灯, 作为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 ) A 空间性 B 功能性 C 时代性 D指示意义4、 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 而火车不是文化景观, 这说明文化景现具有( ) A多样性 B 空间性 C时代性 D复杂性5、 下列有关文化景观基本特征的说法 ( )空间性是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在人类作用下已成为了文化要素的关键尺度 功能性可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为文化景观 时代性体现着文化景观创造和生产时的文化特征 根据空间性可确定文化要素中哪些是文化景观A B C D 二、 综合题6、 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图3-2中塔是佛教中的一种专门建筑, 原本是埋葬佛骨的建筑物, 井作为佛教的

5、象征, 供信徒顶礼膜拜。它的最初形式如图所示。印度的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多层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且形式多样, 如图中其它各图所示。它位于佛寺中心, 不但埋有佛骨而且藏置佛经, 在塔内供奉佛像, 便于佛教徒们膜拜。佛塔原是属于专门的佛教建筑, 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功能逐渐扩大了。佛寺中自从有了佛像, 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塔面占据了主要地位。塔被移至佛殿之后, 殿的两旁或佛寺旁的塔院里, 作为佛教的标志, 塔仍要占据好的位置, 因此凡山岭高耸之地、 山腰显著之处、 江河之滨都成了建塔的胜地。所有塔的所在地, 使之成为城郊的风景点, 游人的好去处图3-2 (

6、1) 试从空间性、 功能性、 时代性三方面分析佛塔这一文化景观的基本特点: ( 2) 中国塔的外型与印度塔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这些事实你如何理解”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 3) 从古到今塔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33 文化景观与环境【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 1、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或空间, 下列自然环境对人类有利的是 A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厚和盆地 B 湿热的亚马逊平原 C地形高亢, 太阳能丰富的青藏高原 D地下石油资源丰富的撒哈拉沙漠2、 黄土高原上的民居以窑洞为特色, 这种建筑形式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A冬寒夏热、 降水较少

7、的气候特点 B土质疏松、 土壤贫瘠的土地资源特点C河流稀少、 水资源匮乏的特点 D地形平坦、 森林茂密的环境特点3、 关于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与南方传统民居相比较, 其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当地的降水多少有很大关系, 说明文化景观能够绝对地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 B任何生产力水平下, 民居的建筑形式都要明显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农业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 D同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必定能够看到相同的文化景观4、 在温带半干旱地区和热带湿润的山麓地区自然环境不同, 农业景观也不同这反映出A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是单方面的, 只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上

8、B自然对文化景现的影响是单方面的, 只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形态上C自然对文化景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D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只有两方面, 即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5、 关于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正确的是( ) A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要小于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 B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明显 C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 D文化景现能全面地反映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 二、 综合题6、 读图3-3三峡地区航道剖面图, 回答: ( 1) 图中大坝分别是三峡大坝和 在图中用字母A、 B标注出来。(

9、2) 该大坝属于 文化景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 。 (3) 该景观的建设 了自然规律, 而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建成后具有 、 、 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 (4)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 要实现可持续发晨,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 图3-3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知能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1、 文化系统的源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呈 A 点状分布 B 线状分布 C 面状分布 D 放射状分布2、 关于文化源地的说法, 正确的是 A文化现象和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B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C文化现象的文化事物的传播路径D人类社会文化发源地3、 下列文化源地属文化现象源地的是(A中国汉文化的源地B东汉时

10、期, 蔡伦在洛阳一带总结创造了造纸术C亚非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发源地的分布D栽桑养蚕的源地4、 关于文化区的空间特点描述, 正确的是( )A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 大的文化区能够跨国界、 跨洲界, 小的文化区能够是某一农业区、 工业区B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 不同类型文化区互相重叠C文化区与自然区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的边界往往重合 、 D文化区与自然区有密切的联系、 互相影响, 使文化区的范围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5、 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区的叙述, 正确的是( )A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B中华文化区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综合体的分布区C中华文化综合体分布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D中华文化区分

11、布范围在不同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二、 综合题受地形、 地貌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大致可分为青藏高原的雪域文化、 东北地区的狩猎文化、 中南东南丘陵山地的山区文化和北部西北部的草原文化四种文化区域, 请将下列特征的代号填入表中相应的文化区域内。文化区域文化特征雪域文化狩猎文化山区文化草原文化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悠扬粗扩的牧歌是当地独特的艺术 对歌是当地人最重要的精神享受方式 赛马、 骑马射箭、 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延续至今青稞面、 青稞酒, 酥油茶构成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多居住于易装易拆俗称”蒙古包”的圆形毡房内房址多选在依山傍水的朝阳山坡上, 建房材料往往就地取材, 多为山石

12、或竹木结构 几乎全民信奉佛教, 佛教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舞蹈多以狩猎活动为主要内容 奶茶、 奶酪, 牛羊肉是主要食品, 马和骆驼是主要的生产和运输工具 华丽卷边的皮毡帽、 半脱袖的皮大衣、 长筒皮鞋构成了当地富有个性的服饰文化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知能训练】: 一、 选择题1、 文化传播是由A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组成的 B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组成的C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组成的 D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组成的2、 将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的依据是 ( A扩散过程的方向 B扩散过程中的路线C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 D扩散过程中时间的长短 3、 中国当前购买家用汽车的

13、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 B 传染扩散 C 刺激扩散 D 迁移扩散 4、 企业在另一地方设厂的同时, 也将企业文化传到该地, 这种现象属于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5、 文化扩散形式中, 不受人的空间移动距离制约的是 A唐玄奘西天取经 B郑和下西洋 C民工流动 D互联网 二、 综合题 6、 阅读以下材料后, 回答问题: 中日文化交流和”大化改新 中日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派出13批”遣唐使”来到中国, 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僧人随同前来, 学习中国丈化。她们把中国的典章制度、 文化技术带回日本。中国人也不断到日本去, 高僧鉴真便是一位。 7世纪的大化改新时期, 一些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日本贵族的学者, 向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大化改新的过程中, 她们积极倡导吸收中国文化。 当时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 在中央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