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教学如何渗透弱智学生的社交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课教学如何渗透弱智学生的社交能力.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课教学如何渗透弱智学生的社交能力 2015-01-15肥城特校 中国特殊教育论坛从事弱智教育工作接近4年,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例如,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弱智教育在选材上做了一定的改革与尝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或者是必须掌握的来教,在课程上统一定为生活课。为了让弱智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能够掌握生活最为需要的衣、食、住、行及各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够较为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的生活,我认为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势在必行。弱智学生与周围正常人社交机会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如何,也是智力发展
2、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交能力表现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否正确地做出各种反应。如:客人来了,能否有礼貌地招待;去商场购物时,能否向营业员正确地说出自己要购买物品的相关内容;在家中,能否正确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要求及想法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本学期我在生活课上进行了以下尝试:一、强化训练是提高弱智学生的各种能力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样。要针对不同弱智学生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地制定出训练计划与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弱智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所发展。1、为每个学生确立比较实际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如的进行各种社交活动,那根本不可能;但是要使学
3、生能正确回答出自己的姓名,对有的学生来说,又太简单了。因此一定要根椐每个学生的实际,为每个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2、根据目标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步骤。这个步骤可以按各个学生的智力水平,适当地拉大或缩小,但各个步骤之间要有机地联接在一起,层层递进,不能孤立的进行。例如:要使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就要使学生知道文明礼貌用语有哪些,(如:你好、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可以设计相应的情境),接下来再练习使用。同时在上学、放学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及进行打电话训练时,要用上这些文礼貌用语,做到融会贯通。3、由于学生进步很慢,不能立马见到成效,很多时候我也存在着急躁情
4、绪,这点今后一定要克服,而且还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指导,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纠正或重定目标和步骤,使学生逐步掌握和提高。 二、在训练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使其入情入境。针对我们班学生比较活跃的特点,在训练中我积极创设合理的情境,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培养社交能力。在表演时,让他们获得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并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规则有了理解,增强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表演时,老师是一个中心人物,通过老师的指导与启发、弱智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与其他人沟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社交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因为胆小而不愿意举手
5、回答问题或参与进来,课下也不愿意与别的学生一同玩耍。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多鼓励他们,多提问,不管答的对与错都要给予合理地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胆量;在课后,让别的学生主动去接近他们,使他们融入到学生的集体中、从而提高他们与人社交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住宿,有时候需要到外面买些生活日用品,就借这个机会培养学生与售货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与校外人士人的社交能力。 三、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让他们在家庭中也能体验到社交的快乐。弱智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之外,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家庭。学校中许多学习训练的内容需要在家庭这个实际场所中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巩固。老师要与家长多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一
6、方面,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地反映给老师,有助于老师对孩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训练要求,便于在家中安排训练机会,给孩子以适当的训练指导。通过双方面的协作,对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也是发展弱智学生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弱智学生的社交能力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发展的,没有了社会活动便没有弱智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多提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例如:今年搞的参观博物馆活动,参观青少年活动中心,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决不能因为他们是弱智学生而忽略了这些提高社交能力的机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比较注重这些学生智力水平的评价,忽略了对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理能力的评价,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注重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努力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适应社会生活,不能说回报社会,但要争取使他们不成为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