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31006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来实现。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加大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改要取得成功,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一、 成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语文教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回归本体,摒弃政治替代、政文合一的局面,语文教学恢复有序状态,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语文教改风起云涌。1978年3月18日驰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从此拉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幕,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语文是最早提出并实施改革的学

2、科。于漪、颜振遥、洪宗礼、时雁行、潘凤湘、陆继椿等一大批语文教师钟情于语文教育事业,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纷纷行动起来,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全心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做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经验,他们的教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发明性,有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格调,发明了许多新的教学办法,编制了很有特色的语文教材,且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山西师大陶本一首创?语文报,众多的语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播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理论,介绍优秀的语文教改经验、先进的语文教学办法,为语文教育改革推波助澜,一时间人们传诵语文教改的春天来了。大江南北,长

3、城内外,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重点中学到乡村中学,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搞教改,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可以说语文学科的公开课最多,研讨会最多,语文报刊最多,这种可喜的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后期,形势非常喜人。二语文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广阔语文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呼唤改革,更新观念。20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使我们端正了思想,吸收了许多新的知识,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更新了教育观念,示例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由培养双基到培养能力,进而由开展智力,到我们今天大纲所说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每一次的认识开展不是简单地抛弃过去的认识,而

4、是对过去认识的超越,是不断的升华,1996年国家教委根底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除了培养语文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展智力,开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在大纲中第一次提出开展个性,说明现在语文教育界已经深切地认识到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5、思考及叙述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又比方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我们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开展。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过去我们认为语文是政治工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拨乱反正以后,我们认识到语文是工具,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根本打消语文是政治工具的说法,应该说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决定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的,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模式。1986年和1988年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完全明确“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根底工具这种说法,但是这个表述没有突出语文这个工具特有的“交际功能,没有突出语文这个工具特有的

6、“文化内涵。1996年5月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句话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突出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工具的交际能力,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是正确的方向;突出文化载体,也是有其深意的,因为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根底课,其内容包罗万象,波及古今中外,上自天文,下自地理,旁及哲学、历史、艺术、宗教、民俗和自然科学等相关内容,语文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几乎波及人类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丰盛多彩的文化,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不

7、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表现力,不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学生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大纲变化的轨迹,反映了语文界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变化过程,因为大纲是人们认识的结晶。三语文学科建设稳步进行实践推动着理论,语文理论工作者初步建立起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看,借助教育学、心理学根本原理的支持,广泛吸收国内外语文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技术学、教学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办法,立足语文学科,对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办法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价,作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此外还引进、借鉴其他有关理论阐述语文学科,丰盛语文学科的建设,比方运用系统论对语文教学侧

8、重整体研究,系统论的整体性原那么、有序性原那么、动态性原那么、目的性原那么及自主性原那么被广泛运用于语文教育中,人们开始以系统思维办法研究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成是语文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种要素、多个层次所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又如运用信息论阐述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教学反应与调控,运用接受美学阐述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发明性解读等等。课程教材建设逐步推进。以前的语文教改往往是在教学办法层面上的改革,逐步走向内容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国家教委公布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恢复了语文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断修正大纲,使之日趋科学,这对近20年的语文教学

9、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建立了语文课程规范,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语文教材由一趋多,我国过去只有一套教材,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现在思想解放,实行“一纲多本,已经审定通过的实验课本就有八套之多,这些教材自成体系,各有所长,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初步了建立一套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和语文评价体系。新时期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高考的特殊推动作用,我们建立一套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和语文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覆盖面很广。高考语文测试是对语文能力训练现状的高度抽象,又极大地影响语文教学现状,改变语文能力训练格局:开始是一篇作文,然后由语文根底、写作到语

10、文根底、阅读、写作,再到阅读语文根底、写作,逐步淡化语文根底,强化阅读和写作,阅读从语文根底的附庸逐渐独立,与写作并重。二、 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出现了种种弊端,语文教学步入现实困境。一 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不足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含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

11、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丢失了生命力。察看、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二积淀太浅,不足语文功底现在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基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局部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

12、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短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短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阻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不足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不足,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但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要靠心

13、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乌申斯基说得好:“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的历史。不读中外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提高,必然导致文化的匮乏,语文积累的浮浅,语文功底的匮乏。三重术轻人,偏离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能力训练机械化。阅读教学程式化: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串讲串问,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

14、碎,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育。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老师的分析多半来源于教学参考书,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多半比拟陈旧,滞后于新形势的开展,假大空的东西还存在,任意拔高,整齐划一,不足个性,实际上是老师戴上旧框框又去框学生,教师和参考书的规范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性丰盛的体验,这样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发明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很大影响。作文教学模式化:现在的作文教学喜欢教办法,美其名曰办法,其实是套路,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

15、套,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则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有时也讲感情,诸如写?最敬爱的人、?难忘的一件事等等,但是往往不切实际地任意拔高,任意地升华、圣化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导致学生说假话,虚情假意,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容易养成学生的双面人格。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能力训练机械化:题海泛滥,荒谬离奇;机械操练,刻板僵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明能力、个性灵气给打掉了,教师成了解题“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机器人,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斥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躁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这个问题许多人已有论述,此处不多加论述。三、原因探究一理论落后于实践语文学科开展到今天,现在仍不足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阐述,对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目标定位、结构体系、研究办法、语文根底性学力、语文开展性学力、语文评价体系以及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根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还没有形成比拟一致的看法,至今还没能建立起语文自己学科的概念体系。语文本来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明力的空间,但现行的语文课程体系无视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价值,认识到这种价值就会发挥它的功能,无视了这种价值就会抑制这种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