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307901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4、认识感官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

2、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科学态度 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准备: 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课前洗净双手。教学过程设计一、问

3、题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怎么都安静下来啦?(生:听到了铃声)2.提问: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听到这上课铃声的?(生:耳朵)4.思考:我们用耳朵倾听就知道上课,那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4.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5.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评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初步了解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由于课才开始,学生会认为嘴巴、手是感官,教师不用急着否定,可以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

4、体悟发现,做进一步地探究与概念纠正。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1.出示图片,激趣: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生上台指认)2.追问:你的眼睛真厉害,竟然把这个小动物找出来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怎么发现它的?3.学生交流,介绍动物特征。4.提问: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用小耳朵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5.音频播放,学生辨识。6.拓展:再用耳朵听听,我们教室外面有哪些声音呢?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生互动交流)7.(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8.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9.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10.学生板演

5、,分组活动。11.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12.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学生品尝)。13.交流:说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14.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生交流)15.讨论: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生交流)16.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板书:皮肤)。17.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18.课堂检测(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画一画,把感官和做的事连连线。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2.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3.交流互动: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4.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